一六中文网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305章 抛出去的诱饵

第305章 抛出去的诱饵

一六中文网 www.16zw.com,最快更新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305章 抛出去的诱饵

    武烈侯公子宝鼎、武安侯公子腾、昌平君熊启、昌文君熊炽,外加南阳守相甘罗,长史赵高,六个人在蓼园就未来中原和东南局势进行了长时间的商讨。

    宝鼎最担心的就是熊氏在咸阳宫的逼迫下,最后不得不铤而走险,举兵叛乱。

    历史上秦王政在伐楚之前罢黜了丞相昌平君,贬谪于江陵。随后李信、蒙武兵分两路,率军南下伐楚。其后昌平君举兵叛乱,李信被迫西进平叛,结果遭到项燕的围追堵截,大败而归。昌平君是否参加了这场大战,历史上没有记载,但从史籍所载的惨烈战况来推测,昌平君十有八九参加了这场战斗,从而让楚军占据了绝对优势。

    昌平君为什么会叛乱?从当时中土大势来看,赵燕韩魏四国皆亡,齐楚两国苟延残喘,大秦统一中土已经是不可阻挡,以昌平君的才智,当然知道叛乱的后果,当他依旧选择了谋反,可见他的确走投无路了。

    昌平君叛乱,熊氏受到连累,必定惨遭血洗,楚系更是因此遭遇重创。虽然楚系很多人可能会因此转投隗氏门下以求生存,但那时楚系和当年如日中天的楚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实力上没有任何可比性,对秦王政根本形成不了威胁。

    秦王政为什么一定要逼杀熊氏?当然是想全面控制朝政,独揽大秦权柄,最终一言九鼎,实现中央高度集权。

    这场激烈的权力博弈早已湮灭于历史之中,如今只能从史籍的只言片语中去寻找当年的真相。宝鼎有历史做依据,通过对这个时代咸阳政局的深刻认识,当然知道秦王政逼反熊氏的原因和目的,现在他要做的就是阻止这一切。

    假如如历史一样,让秦王政逼反了熊氏,损失惨重的不仅是熊氏自身和楚系力量,武烈侯及其背后势力也将遭到沉重打击。失去了熊氏外戚这个强大的盟友,仅靠武烈侯一方势力根本无法与咸阳宫抗衡。

    以此来推测,今日的秦王政肯定要摧毁熊氏。熊氏和武烈侯联手,不但可以操控咸阳政局,还可以阻碍秦王政集权中央。现在熊氏因为华阳太后的薨亡导致其实力急剧下降,正是摧毁它的最佳时机。摧毁了熊氏,摧毁了熊氏和武烈侯的联盟,武烈侯还能支撑多久?

    宝鼎苦叹。他的出现,事实上加剧了咸阳政局的动荡,从而迫使秦王政以更快速度、更凌厉的手段去摧毁熊氏。

    宝鼎的分析让熊氏惶恐,让武安侯、甘罗和赵高暗自惊骇。

    东南对大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东南是大秦三个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而巴蜀的粮食又经东南转运京畿,假如东南出事,大秦国力必遭重挫。在今日咸阳政局动荡的背景下,让熊氏控制东南,等于让熊氏卡住了咸阳的咽喉,这当然令咸阳宫寝食不安,无法容忍。

    好在宝鼎知道历史,有先见之明,把自己的势力部署于东南的南北两端,看上去是对熊氏形成了包围,但实际上是对熊氏形成了保护。

    这时候合作当然是双赢的局面,然而,中原和河北局势与东南局势紧密相连,一旦河北战败,中原大乱,武烈侯遭受重创,则东南熊氏必定独木难支,倾覆在即。

    “河北大战是一场消耗战,打得时间越长,对我们越有利。”宝鼎说道,“我担心的不是河北战局,而是正在大河南北爆发和蔓延的大饥荒。这场大饥荒让数百万人面临死亡的威胁,假如我们不能拯救这些灾民,不能以最快速度扭转因大饥荒而造成的危局,那么我们虽然在名义上消灭了赵国,但实际上却背上了一个可怕的大包袱。这个大包袱将严重损耗大秦国力,给齐楚燕三国赢得喘息的时间,未来中土极有可能形成三足鼎立之局,继而导致我们的统一大业就此止步。”

    =

    历史上,这场大饥荒让赵国失去国祚,让齐魏两国失去了救援赵国的机会,最终导致中土就此走向统一。

    秦国攻克邯郸,占据河北之后,随即停下了攻伐脚步,既没有去打中原的魏国,也没有去打山东的齐国,而是陈兵中山,以重兵威胁燕国,这是为什么?其后燕太子丹以荆轲刺秦,直接引发了秦燕大战,导致燕国灭亡。

    从战略上来说,秦国在灭赵之后,当然是两路夹击中原,攻灭魏国,然后再打齐国,彻底占据大河流域。至于位于中土南北两端的燕国和楚国,当然是最后攻击的对象,这是毋庸置疑的事。

    那么,秦王政为什么放着中原的魏国和山东的齐国不打,反而劳师远征,冒着被对手攻击后方的危险,北上讨伐燕国?这是出于何种战略考虑?

    把这种不正常的战略放到大饥荒的背景下去考虑,则秦王政的目的呼之而出。

    秦国拿下邯郸的时候,大饥荒正在河北、中原和山东蔓延。赵国亡国,贵族们和灾民们必定大量逃亡,逃亡的路线只有两条,一是北上入燕,二是南下进入中原的魏国和山东的齐国。赵国的公子嘉就是北上入代,占据代地,把赵国的国祚继续维持了数年。当然,从路程远近考虑,南下是首选。

    既然南下逃亡是首选,那么很显然,齐国和魏国在自身受灾的基础上,不得不接收大量的赵国灾民,这进一步加剧了齐魏两国的灾情,让他们的国力损耗更加严重。

    秦国需要时间稳定河北。一年后,秦军北上攻打燕国,这时候的齐魏两国是什么情况?当然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秦国假如在此刻攻打魏国和齐国,胜利虽然唾手可得,但它在道义上必将受到谴责,相比起来倒不如暂时放一放,反正齐魏两国深陷困局,危机四伏,根本不可能威胁到秦国。

    又过了一年,燕国灭,而齐魏尚未从大饥荒的打击中缓过劲来,秦军就呼啸而至,王贲打魏国,李信和蒙武打楚国。这时候秦国为什么打楚国,而不是同时攻打齐魏两国?这显然是考虑到楚国对齐魏两国的援助。打楚国,把楚军赶到大江以南,断绝楚国对齐魏两国的支援,切断齐楚两国之间的联系,如此则三面包围了齐国,齐国犹如笼中困兽,必死无疑。

    现在因为秦国提前吞并了魏国,导致统一的历史轨迹发生了偏差。

    秦国提前拿下魏国,等于在这场大饥荒中,把本应该由魏国承担的损失转嫁到了自己头上。魏国在大饥荒中饿殍遍野,秦国可以视而不见,甚至可以善加利用,但现在不行了,现在等于秦国的中原郡县在大饥荒中饿殍遍野,中原本身的灾民加上南下逃亡的赵国灾民,数百万饥肠辘辘的灾民必定席卷整个中原,甚至冲击到东南郡县,如此一来,秦国既要稳定河北,又要救灾中原,那么没有个两三年的缓冲时间,秦军根本无力北上征伐,更不要说攻打齐楚两国了。

    这种局面对武烈侯显然不利,对武烈侯与咸阳宫的政治博弈更不利。

    在战后救灾中原和河北,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一旦中原、河北崩溃,不但让大秦国力遭到沉重打击,武烈侯及其背后势力也要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历史上,秦王政在灭赵之后,权威大增,一两年之内便掌控了朝政,先是罢黜了丞相昌平君,驱赶了熊氏,接着便解除了大将军王翦的职务,控制了军队,继而让李信、蒙武率军伐楚。假如没有王贲灭魏,老秦人建功,而李信蒙武大败于项燕,秦王政的亲信势力遭遇重挫,王翦这位老将军也就不会再出现在战场上了。

    现在宝鼎有绝对的把握取得河北大战的胜利,那么秦王政的功勋是跑不掉了。秦王政的权威大了,占据的优势就更明显,这时候,武烈侯能否稳住河北和中原,则成为双方博弈的关键。武烈侯输不起,输了则万劫不复。

    所以,在武烈侯看来,当务之急是如何救灾,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大饥荒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又用何策去拯救灾民们的生命。

    “旱情持续到何时,我们不知道。”昌平君熊启叹道,“明年的夏收肯定一无所获。没有夏收的粮食做支撑,秋收又从何而来?不出意外的话,这场大饥荒要延续到后年,生灵涂炭乃是必然之局,无数庶民将被这场大饥荒夺去生命。”

    众人面面相觑,皆是一脸沉重。

    “河北不像中原,冬天来得更快,所以河北的农作物基本上是两年三熟。”昌平君继续说道,“可以想像,河北的灾情将比中原更加严重。”

    “邯郸一旦攻克,大河封锁解除,河北人必定渡河南下,受灾最严重的还是我们中原。”宝鼎摇手说道,“如果我们有办法保证明年的秋收,那么就可以在明年冬天彻底扼杀中原的大饥荒,继而有力缓解河北的灾情。”

    话是这么说,道理也是这么个道理,但实施起来难度太大,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

    “在关中、河东、太原等地的粮食皆可自保的情况下,我们靠巴蜀、东南和部分中原地区的粮食是否可以保证中原灾民的生存?”宝鼎问道。

    “这取决于四个条件。”熊启想了一下,说道,“一是河北大战尽快结束,二是咸阳坚决救灾,三是旱情在明年初春之后就得以缓解,四是持续封锁大河,坚决不让河北灾民涌入中原。这四个条件只要一个不能满足,中原救灾必定难以为继。”

    宝鼎想了一下,问道,“中原各地的粮仓还有粮食吗?”

    昌平君摇头,“现在所有粮食首先供应河北战场。中原局势之所以陷入混乱,就是因为咸阳无意救灾,任由灾民自生自灭。灾民没有活路,当然烧杀掳掠,要叛乱了。”

    “如果咸阳没有发动河北大战,中原局势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混乱,咸阳也不会像现在这样陷入两难困境。”武安侯公子腾叹道,“武烈侯虽然在大战之前上奏劝止,预言大河南北今年还要爆发大灾,但大王和中枢大臣们都认为武烈侯是故意延缓攻赵时间,根本不予理睬,结果自食恶果。”公子腾望向宝鼎,苦笑道,“以我看,如果形势恶化,咸阳肯定要下令停止实施西南策略,逼迫楚国把救援粮食运向中原。”

    “楚国不会答应。”宝鼎说道,“相反,楚国会不遗余力地推进南岭大渠的开凿,以便让我大秦雪上加霜。楚国的强硬态度会让咸阳不敢下令停止实施西南策略,因为南岭大渠一旦停止开凿,楚国可能把这部分粮食转运齐国,支援河北战场上的合纵军。”

    停了一下,宝鼎继续说道,“昌平君说了四个条件,我们就按这四个条件来拟制救灾之策。”

    “我到了中原后,会设法尽快结束河北大战。其次,我会持续封锁大河,并在大战的后期,把赵国灾民向齐国驱赶。至于旱情何时缓解,以我的估计,明年春天肯定会下雨,所以,咸阳在我大军占据河北后,必须下定决心救灾,必须把巴蜀、东南和中原部分地区的粮食全部用于救灾。这一点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中原是否能在明年的秋收后彻底扼杀大饥荒。”

    然而,正是这个条件是最难实现的,因为咸阳一旦决定救灾,全力拯救河北和中原灾民,那么可以想像,在未来两三年内,秦军将止步于统一战场。

    秦王政要想获得更大的权威,集中更多的权力于中央,那他就必须乘着这个难得的机遇横扫其他诸侯国,他需要继续打下去。相反,武烈侯要拯救灾民,要获取大河南北的人心,一旦他救灾成功,他在中土的威望可想而知,这对咸阳宫的威胁太大了。

    秦王政是顺应天时,以横扫中土来赢得统一大业,支持他的人肯定很多。武烈侯是逆天而行,要用人力去拼杀天道,这纯粹是出力不讨好,生死仅有一线之隔,支持他的人肯定很少。

    两者在决策上的利益轻重一目了然,不难估猜到咸阳各方势力将做出何种选择。

    “武烈侯已经决断?”熊炽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问道。

    宝鼎郑重点头,“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所以你们看不到我的胜算。”

    “武烈侯的胜算在哪?”甘罗问道。

    “现在咸阳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宝鼎问道。

    众人互相看看,若有所悟。现在咸阳争论的焦点正是分封之议。咸阳争论的“分封”是分封诸侯,是在现有“封君制”的基础上进行颠覆性的修改,而这种修改,对贵族们有百利而无一害。目前中土的“封君制”只拥有封地上的经济特权,一旦封君拥有封地上的“军政”大权,那事实上就是分封诸侯了,而这正是贵族们趋之若鹜的第一目标。

    “武烈侯,分封诸侯违背了大秦基本国策。咸阳目前的这种争论实际上没有太大意义,咸阳宫绝不会让步。”昌平君摇头说道。

    “分封诸侯不过是个诱饵。在目前这种形势下,谁敢吞食这个诱饵,谁就是咸阳宫的敌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宝鼎笑道,“但诱饵既然洒下去了,总会有不知死活的鱼儿会上钩,咸阳宫难道因此大开杀戒?当然不会,咸阳宫为了平息这场危及到大秦基本国策的争论,必然在利益上做出重大让步。”

    “大量的分封君侯?”昌平君马上知道了武烈侯的目的所在,这之前武烈侯曾和他们讨论过这个问题。

    宝鼎点头,“对,迫使咸阳宫大量分封君侯。名义上看,咸阳宫暂时用财富保住了中央的权力,但一旦君侯的财富超过了国库,那么咸阳宫还能牢牢控制中央的权力吗?”

    众人目露恍然之色,总算明白了武烈侯的“险恶”用心。

    吞并了赵国,咸阳面临封赏功臣的问题,咸阳宫只有大量分封君侯才能赢得贵族们的支持,但大量分封君侯的后果非常严重,咸阳宫不得不慎重,如此一来,在武烈侯已经抛出去的“诱饵”的巨大诱惑下,朝堂上的矛盾会骤然激烈,这时候,咸阳宫怎么办?是大量分封君侯以赢得贵族们的支持接着去征伐其他诸侯国,尽快完成统一大业,还是暂时停止征伐,先用雷霆手段断绝贵族们的痴心妄想,然后再去完成统一?

    不出意外的话,咸阳宫会选择暂停征伐,先拿出一个可行的不会动摇大秦基本国策的封赏办法,这关系到统一前后一系列国策的修改,牵涉面很广,牵扯的利益更复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这就给了武烈侯救灾的时间。

    “还有什么疑问?”宝鼎问道,“如果没有疑问,我们是不是马上据此拟制拯救之策?”

    “武烈侯,咸阳政局一旦紧张,咸阳宫可能会做出激烈反应,而熊氏必定首当其冲。”昌平君心怀忐忑,不得不提醒宝鼎,“熊氏被毁,你独木难支,咸阳宫必定取得完胜。”

    “完胜?”宝鼎冷笑,“只要你熊氏咬牙支撑,坚决不做叛乱之举,我必定可以扭转局面,给咸阳宫以沉重一击。”

    熊启和熊炽骤感窒息。这对兄弟自相残杀,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祸及熊氏,熊氏的未来可谓一片惨淡。

    =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