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中文网 www.16zw.com,最快更新大时代之1983 !
1983年11月的这期《收获》被很多人称为朦胧诗专刊,这个说法很快的就在所有相关的圈子里流传开来。107
虽然戈文要组织一场朦胧诗诗展的活动早已在十月份时就被很多有心人知道,可是除了那些被戈文的诚信所感召的朦胧诗诗人们,其他诗坛的诗人都是一副看笑话的样子。
很多人不相信《收获》会向戈文所出的邀请信上写的那样,会刊登一场朦胧诗诗展,毕竟《收获》是全国最知名的纯文学杂志,不可能因为一个小编辑而放弃了其一直以来的高贵,要知道大多数朦胧诗就连那些不知名的小报都不愿意刊登。
更何况,圈子里的很多人都知道艾青、臧克家等诗坛前辈都曾在不同的场合中批评过朦胧诗,也曾讽刺戈文的这一场闹剧。
可是事实就这样突如其来的汹汹而来了。
那些想要看笑话的注定会失望。
那些多次批评戈文的前辈同样如此。
看着那杂志上的朦胧诗诗展,看着那篇《崛起的诗群》,很多人的脸上被燥的热,他们被朦胧诗、被戈文狠狠的打了一记耳光。
《收获》杂志不仅像戈文邀请信中所保证的那样,举行了朦胧诗的诗展,而且在诗展的最后标明——本次的朦胧诗诗展只是第一期。
这意味着什么?
《崛起的诗群》一文就像是一颗深水炸弹突然在诗坛中轰然作响,让无数人惊讶万分。原本就不平静的诗坛一下子波涛汹涌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始有诗坛的保守分子、顽固分子开始在媒体上撰文批评《收获》、批评《崛起的诗群》,整个诗坛顿时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状态之中。
反对者破口大骂戈文的狼子野心,称《崛起的诗群》强词夺理,宣扬的是不正之风,是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展中的一股逆流,说朦胧诗不是现代诗歌的兴起而是现代诗歌的掘墓人……
而赞成者则称戈文的这篇《崛起的诗群》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依据,文中关于朦胧诗以后展的走向更是真知灼见。这一点在与《崛起的诗群》同期刊登的戈文的朦胧诗作品《麦地》做了个生动的例子……
再然后各种报刊杂志就开始成为双方角力的竞技场——
朦胧诗到新生代诗——“新时期文学”的逆流——《星星》毕书明
以在场者的姿态指点诗坛——关于戈文和朦胧诗——《新周报》罗汉
对诗人来说写散文像在放假——《文汇报》北岛
如果你们写得不比我好,那我们还有什么意义?——《新周报》舒婷
令人气闷的朦胧——《诗刊》杜运燮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当代文艺思潮》孙绍振
朦胧诗导致了现代诗歌的回流——《诗刊》臧克家
文学转型与“新诗潮”——《新青年》顾城
……
诗坛争论的热火朝天,可是这并不影响广大诗歌爱好者的热情。
这是一个以诗做饭的年代,青年人对诗歌的热情是无以伦比的。有句玩笑可以让你了解这个疯狂的诗歌爱好者的年代——
只要你往楼下扔一块砖头,就可以砸到几个诗人。所以请不要看不起诗人,除非你想和人民群众为敌。
可是就是有着这么多喜欢诗歌爱好诗歌的年代,绝大多数的年轻诗人们的作品却无法在正式的报刊、杂志、书籍上表。于是无数诗歌爱好者嗷嗷待乳,在然后一场饕餮盛宴一下子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
十几年后,一个名字叫做李想的朦胧诗诗歌评论家努力试图还原这一场持续了整整两年之久的大争论。
在研究这段历史整整一年之后。李想出版了一本《朦胧诗论争集》。
李想在自己的书中写道:不管当初批判《崛起的诗群》的人是什么身份,不管他们写过什么有影响力的作品,在这场争论中他们都已经作为失败者,出现在了现代诗歌历史之中。而他们所批判的朦胧诗则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庞然大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篇曾被大肆批判的《崛起的诗群》更是作为朦胧诗运动的里程碑,被写入大学中文系的课本之中,作为《当代文学史》的重点篇章而广为传诵。
同样是李想的这本书的不完全统计表明,当年诗坛中批评《崛起的诗群》的文章达到数百篇之多,总字数已经达到了几百万字之多……
一般人面对这样的狂轰乱炸会怎么样?精神压抑?惴惴不安?还是洋洋得意?
戈文心态很平和,他并没有在乎那些反对自己甚至批判自己的诗人、评论家。因为在他看来。他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为朦胧诗张目!为朦胧诗诗人引路!
至于那些跳梁小丑,他又何必浪费口水呢。
更何况因为《收获》的这场朦胧诗诗歌大展,一个新的诗歌浪潮已经开始在全国爆起来了。
现在每天寄往家中的诗歌稿件比在《收获》刊登了朦胧诗诗展之前,多了一倍还多,而且并不仅仅局限在了朦胧诗上。
另外据那些帮忙的诗人们所说,他们在打电话给家里的朋友时,得到了很多消息:现在全中国的诗歌爱好者都开始行动了起来,各种诗歌协会、各种诗歌朗诵会、诗歌讲座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学校、工厂、居民区……
如此看来,正是这场朦胧诗展点燃了现代诗歌在这个年代的火种,那随之而来的就一定是燎原之势了。
一个诗展不仅让朦胧诗在读者中的影响力迅扩大。还确立了朦胧诗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这次诗展不仅开创了中国大规模诗歌集结的先河,激活了更多人的诗歌创作热情,让一大批不出名的青年诗人登堂入室。也让诗歌这个古老的文学形式深深的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自己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所以当诗坛吵得热火朝天只差赤膊上阵的时候,戈文的注意力已经放到了另外一件事上——
什么才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引起巨大的轰动?
口碑!当然是读者的口碑了!
不管什么作品。都是要以口碑为证的。
在8月上旬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在晚上的黄金时间段播出了纪录片——《话说长江》,这部长达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一播出就收到了空前热烈的反响,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
就是通过这部纪录片,所有的中国人都亲眼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壮丽山河景象。了解了祖国的广袤和振兴。这对于热切的希望着国家快富强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个纪录片让他们感到十分的提神,激了他们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于是这部《话说长江》的纪录片很快就在央视创下了4o%的收视率。
然后戈文由此写了几篇文化散文,这两篇文化散文虽然不如《话说长江》那样影音俱全,不过文章中的情感,那种诚挚的浓浓忧国忧民的情感更甚于《话说长江》,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再然后就是同样由看《话说长江》而引起了创作念头的《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这个系列的文章虽然讲的是西方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可是正是这样的文章引起了所有读者的共鸣。
随着国家的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留意起外面的世界,注意起自己国家的形象。
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国过去有着灿烂的文化,是世界的明珠,可是近代以来却一直都受欺负被压迫,好不容易等到了新中国的成立,大家开始努力奋的追赶世界大国,然后十年动乱开始了。
现在政策已经好起来了,所有人的心中都憋着一股子劲,所有的中国人都想让自己生活的更加美满,让祖国变得更加的强盛!
每一个人都知道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一个凤凰涅槃,正在经历一个重新振兴的过程中,然后戈文的大国崛起系列文章让中国人了解了世界、了解了过去岁月中曾经的那些世界大国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这样的文章正是大家需要的。
自然如同央视的《话说长江》一样,迅的在读者中传诵和讨论着,没有所谓的专家的责备,没有所谓的教授的批评,所有的人都一致看好戈文的文章,这样的情况还真是少见很呢。
这一天,戈文终于接到了《读者文摘》编辑部的电话,电话里那个热情的中年人正是郑元续。电话里郑元续单刀直入的向戈文询问下一期的稿件,豪爽直白的让电话这边的戈文大翻白眼。
之后在两人的聊天过程中,郑元续才从戈文的口中知道了戈文一直没有收到《读者文摘》的样刊和稿费,这不由的让郑元续大感尴尬,不过这个西北的豪爽汉子马上就向戈文承认了错误,答应会立刻把事情办妥。
而从郑元续的口中,戈文也了解到了一个信息——
大国崛起的第一篇文章《海洋时代》在表之后,很多领导都打来电话向编辑部询问这个文章的情况,在这些领导中级别最高的就是中宣部的副部长贺敬之同志!(未完待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