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中文网 > 五代十国那些事 > 第126章 被嘲讽为“田舍翁”的勤俭皇帝

第126章 被嘲讽为“田舍翁”的勤俭皇帝

一六中文网 www.16zw.com,最快更新五代十国那些事 !

    听说吴越王钱传瓘得了精神病,杭州城里成了一片焦土,宫室和府库都被烧得异常惨重,兵器铠甲也几乎被烧尽了,吴越一夜又重新回到了解放前,金陵的南唐群臣一片欢腾:“姓钱的,你小子也有今天!”

    “皇上,吴越乃我大唐的世仇,天都要绝钱氏,既然天意如此,不如我们趁此千载难逢的良机发兵,一举灭掉吴越。皇上您千万不可有妇人之仁!”

    “诸位爱卿啊,自安史之乱以来,天下战乱已近二百年,黄巢一党的余孽蹂躏江淮也才区区五十年。百姓困苦,民生凋敝,天下苍生期盼太平就如同那久旱期盼甘雨。朕德才浅薄,不求建功立业,只想着如何才能让百姓过上太平日子。如今吴越遭受火灾,我们怎么可以做那种趁人之危、落井下石的小人?”

    面对大臣们的请愿,徐知诰一口回绝。他不但不趁火打劫,反而派出使节前往杭州进行慰问,送去大量物资救济,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徐知诰还把吴国和吴越交战时俘虏的吴越将士也一并放了回去,最大程度释放和平的善意。

    患难见真情,南唐的这一举动让刚登基的吴越皇帝钱弘佐非常感动。对于徐知诰伸出的橄榄枝,钱弘佐也要投桃报李。为了表达谢意,吴越也释放了俘虏的吴国将士。当然,这些人回国后就会发现:吴国已经没了,迎接他们的将是南唐的仪仗队了。

    这件事堪称两国之间的一段佳话。此后,南唐和吴越结束了多年的敌对状态,长期地友好相处起来。

    虽然前文中我们也讲过,徐知诰对杨家手段残忍,但他走的是一条和杨行密完全截然相反的路线,在他的字典里,是没有“开疆拓土”这四个字的。

    自937年登基后,徐知诰没有以兴复大唐为己任,而是采取“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对内休兵息戈,对外与邻里邦交关系融洽,同时和契丹也保持了良好联络,以牵制住中原政权对自己的威胁。

    当时,中原地区战火纷飞,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老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面对大批的中原难民,徐知诰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吸引难民进入南唐,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南唐的综合国力,也加速了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由北向南的转移,为后世宋朝统一南方后,迅速实现经济社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知诰下诏鼓励农民开拓荒地,规定每个劳动力如果开荒达到了八十亩,国家就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而且五年之内免收租税。他还派人普查江淮民田,按照土地的肥沃贫瘠程度,分类细化制定税赋比例,老百姓都觉得很公平,也大大鼓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由此,江淮一带的荒地,很快都长满了庄稼,蚕桑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南唐的社会生产逐渐复苏并迅速发展。

    有一次,因为江淮连年丰收,朝中大臣都要求趁北方混乱之机北伐,恢复唐朝原来的疆土。徐知诰却说:“我从小在军旅中长大,经常看到因为战乱,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现在好不容易能使百姓安定,我也就放心了,其他的还要奢求什么?要啥自行车呢!”

    然而,徐知诰的“保境安民”政策引起了一些主战派的强烈不满,他的谋士冯延巳就是代表。

    没错,此人正是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开北宋一代之风气”的“花间鼻祖”。他历经南唐二朝,三度入相,文学造诣极高,写出“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和“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等佳句,不比南唐后主李煜逊色。

    冯延巳喜欢谈兵论战,对徐知诰的做法非常不满,他曾经讥讽领导:“田舍翁安能成大事”。翻译成现代话,意思就是:“这个只会种地的乡巴佬能成什么大事!”其实,冯延巳说得也并非没有道理,如果换成是朱温、李存勖、柴荣这样的皇帝,在后方稳定下来后,早就筹划着开拓疆土了。

    对于冯延巳的讥讽,徐知诰毫不在意,只是一笑了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里,如果有诺贝尔和平奖的话,徐知诰绝对会高票当选的。

    常言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徐知诰却不一样。他是苦出身,勤俭节约惯了,当了皇帝后,他也经常喜欢穿着草鞋,洗手洗脸用的都是铁盆,跟后蜀孟昶用珍珠宝石镶嵌而成的夜壶差得不是一两个等次。

    他宫里的宫女也很少,基本上都是年纪大的或者是长得难看的,只负责日常保洁工作就行了,跟闽南王延钧那六丈六尺长、两丈宽的“销魂九龙帐”差得也不是一两个等次。

    徐知诰从年轻时候就非常爱好文学,他的身边不乏文人雅士,称得上是“谈笑有鸿儒,往事无白丁”。登基后,他十分重视收集文献图集,将从各地征集的三千多卷图书,收藏在他治理升州时设置的“建业书房”中,俨然建起了一个国家图书馆,为南唐日后成为“文献之地”开创了先河。

    秉着“教育是民生之本”的原则,他崇文重教,在秦淮河畔设国子监,大力兴办教育,一时之间,南唐成为文化教育的重镇,对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然而到了晚年,徐知诰却继承起了老李家的“优良传统”,笃信起了道术,开始沉溺于丹药之中,全然忘记了唐太宗李世民嗑药,中毒身亡的前车之鉴。

    这些所谓的仙丹往往是一些含有汞、铅、硫、砷等重金属,现代科学告诉我们,这些物质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徐知诰常常吞食丹药,导致其性情变得十分暴躁,莫名暴怒发脾气。白天他坚持照常上朝,左右大臣都劝他不能再嗑药了,他根本听不进去。

    一意孤行的徐知诰最终还是走上了唐太宗的不归路,因为长期吞食丹药,他中毒甚深而背上生疮。不久,在中原后晋皇帝石敬瑭去世后几个月,徐知诰也因病情恶化不治而亡,享年56岁。

    从一个流浪的孤儿逆袭成开国皇帝,和朱元璋一样,徐知诰前半生颠沛流离,默默隐忍而后蓄势待发,实现了完美的华丽转身。登基称帝后,徐知诰勤政爱民、礼贤下士,把南唐治理成了偏安一隅的盛世小国。

    他执政的七年间,一直坚持保境安民、鼓励生产。去世的时候,南唐国库中共有甲仗七百余万件。要知道,这个数字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毕生也都没能达到的高度,由此可见徐知诰的治国能力非同一般。

    老传统,最后的盖棺定论,让我们借用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的话吧,“仁厚恭俭,务在养民,有古贤主之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