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中文网 www.16zw.com,最快更新十一娘的发家史 !
初夏看着四周古香古色的家具,悲哀地躺在床上。
她必须悲哀,因为她,居然穿越了!
刚来时见到的那场葬礼,是属于她这具身体的父亲,而更倒霉催的是,不到半个月,这具身体的母亲,因为悲伤过度,也过世了……
而从那些下人的耳语中得知,她连个亲兄弟都没有。
是的,她许初夏穿越了,穿成了丧父丧母的孤女一枚。
想她许初夏上辈子虽然被渣男骗,但是父母疼爱,兄长呵护,还是很幸福的。
这辈子居然无父无母无兄弟,老天爷,你能不能再狠一点!
骂完老天的初夏开始观察这房间的陈设:一张在博物馆才能看到的雕花大床,一张榆木制的妆台,另有一座四扇的大屏风,上面画着仕女图,看那装束依稀是唐代的。
“唉!”看到这些,初夏重重地叹了口气。
“小姐,早饭来了,老奴扶你起来吃一点吧!”那个在灵堂上抱着初夏哭的中年妇女走了进来,后面跟着一个丫鬟。
中年妇女叫周嬷嬷,是初夏这个原身的奶妈,后面那个丫鬟叫小桃。
初夏乖乖地被周嬷嬷扶起,在小桃的服侍下洗漱好后,穿上白色褙子,慢步来到外间,只见中间摆着一张四方桌,桌上摆放着一盘煮白菜,一碟清蒸鱼,一碟蒸蛋,一碗白米饭。
初夏看到这样的菜色,在心里悄悄叹了口气,然后慢慢地开吃。
这些菜色,比她刚来的那两个月,已经好很多了,刚来时,因为处在热孝中,需要守食禁,天天都是葱花豆腐配蒸饼,吃得她一度想吐,使得她每天晚上都饿得睡不着觉,手脚发软,到父母七七四十九天拜祭时,她几乎是跪下就无力爬起来了,让一众亲戚感慨她孝顺……
吃完早饭,初夏正想着今天要干什么,就听到外面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十一妹妹起来了没?”
那是四娘的声音。
她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一年了,对这个家也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她穿来的这个原身姓许,在家排行十一,人称十一娘,诡异的是,十一娘的闺名也叫初夏,虽然父母双亡,但上面还有一个60岁的祖母,也是这个许家的当家人,父亲许季颜,在家排行第四,在朝廷征西夏的时候牺牲,只余她一个孤女;大房有一妻一妾,目前育有三子二女;二房有一妻四妾加一个通房,目前育有一子三女;三房只有一妻,目前育有一子一女。
许是成为孤女的缘故,这一年,许家的人都对她很好,尤其是许太夫人,刚穿来的时候,初夏老是做关于打仗的恶梦,梦中的场景总是围绕两个分别叫希仁和元长的军人,几次尖叫惊醒后,许太夫人亲自过来给她守夜,亲自哼歌哄她睡觉,让她一度非常感动,想到前世那个非常疼爱自己,却等不及自己长大就离开的奶奶,初夏紧紧抱住许太夫人,汲取这个世界亲人给她的温暖。
除许太夫人外,家中对她最好的就属这个四娘了,二娘和四娘是大房原配许张氏所生,二娘今年19岁,三年前就出阁了,嫁给了许太夫人的娘家侄儿林七郎,四娘今年14岁,还未婚嫁,许张氏多年前因难产过世,而后许伯颜续弦,继室许明氏进门两年给大房生了第一个嫡子,使得许伯颜对明氏青眼有加。
许是同为没有母亲的孩子,所以这一年四娘对十一娘甚为看顾,几乎日日过来陪伴她。
“四小姐万福,十一小姐刚刚吃过早膳,正在里间等你呢。”丫鬟小杏向许四娘屈膝行礼道。
照许家的规矩,每个小姐只配一个丫鬟和一个嬷嬷,每个正房奶奶是配两个丫鬟和一个嬷嬷,妾室是配一个丫鬟。许十一娘原是只有小桃和周嬷嬷服侍,许四奶奶过世后,她的其他丫鬟被重新分配任务,但小杏和李嬷嬷都是四奶奶从娘家带来的人,考虑到四房如今只有十一娘一滴血脉,且李嬷嬷的丈夫李三保还是四奶奶嫁妆酒馆的掌柜,许太夫人发话,让她们两个人仍旧留在了四房,照顾十一娘的起居。
帘子一动,四娘清脆的声音传进来:“十一妹妹,你昨天不是说想要那个蝴蝶的花样吗,姐姐今天给你带过来了!”
“姐姐快请进!”初夏说着就迎上前。
“看你的脸色,可比之前好多了,这下祖母可放心了。”四娘拉起十一娘的手,关心地道,随后两人一起坐到窗前的小榻上,闲话家常。
四娘道:“早上我陪父母去跟祖母请安的时候,听祖母说瑾哥儿和琅哥儿都到了年纪,该开蒙了,让父亲留心找个先生,等先生来了,瑾哥儿这个混世小魔王再往我的妆匣里放虫子,我就去先生那里投诉,让先生打他板子。”
瑾哥儿是许明氏的儿子,也是许家的嫡长孙,从小养在许太夫人膝下,有点调皮,初夏非常喜欢他,因为她与他第一次见面时,那个小孩甩开奶娘,摇摇晃晃地走过来抱着她道:“十一姐,你别哭,祖母说,我是嫡长孙,等我长大了,我会保护你的,比四叔还要保护你!”。
四娘与瑾哥儿虽不是同母所生,但对这个弟弟也很疼爱,甚至于溺爱,所以,瑾哥儿偶而会往她的妆匣子、桌子、绣样上,放点他的小宠物,多半是小虫子、蚱蜢什么的,让四娘恨得牙痒痒的。
所以初夏听到四娘这么说,嬉笑道:“姐姐舍得吗?上次祖母要使人打瑾哥儿时,大伯母都不出声,偏姐姐上前跪着求情。”
“我——”四娘正要反驳,外间传来一个声音:“小姐,老奴回来了!”
四娘马上转移话题道:“唉呀,李嬷嬷,你怎么来得这么迟啊,你再不来,我跟十一妹昨天学的绣工又要还给你去了!”
初夏马上让小杏去给李嬷嬷搬个锦墩,并把绣架支上,自来到这个时代,因为没有什么事干,所以她也跟着学学绣花,学了半年多,发现这活计并没有多难,只不过在于一个“勤”字,只要天天练了,自然熟能生巧,且教授她女红的李嬷嬷在这方面又是个巧手,所以初夏现在的绣品,倒也能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