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中文网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401 道义大势 (二合一)

401 道义大势 (二合一)

一六中文网 www.16zw.com,最快更新我成了大明勋戚 !

    浙江会馆内,哪怕夜色已深,此时大堂内依旧是人声鼎沸,赶考的江浙举子们纷纷走出自己房间,义愤填膺的讨论着关于沉忆辰定罪的事情。

    最为中央的一张桌子上面,有着一名年轻人站在上面,他脸颊通红握紧了拳头,正在朝着周围的同年举子诉说着什么。

    如果沉忆辰在这里的话,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这名年轻人就是当年他在西湖雅集上遇到的何闻道。

    数年过去,曾经那个只能站在角落中,没有登台论道资格的小子,现如今已经可以当着众人面呼吁号召。

    “诸位同年,沉阁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现在却遭遇牢狱之灾。吾等身为文人,岂能眼睁睁的看着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当站出来为沉阁老奔走疾呼!”

    在场的浙江举子听着何闻道的呼吁,很多脸上都流露出一抹愤怒的神情,京师彻底解除危机才两月时间,力挽狂澜的有功之臣却要莫须有下狱,天理何在?

    “没错,沉阁老投笔从戎,提三尺之剑从福建驰援京师,可谓扶大厦之将倾。吾等今日能活着站在这里,是于少保跟沉阁老率领将士浴血奋战的成国。”

    “要说他谋逆犯上,在下第一个不服!”

    又是一名年轻士子站了出来,此人沉忆辰同样认识,他便是西湖雅集上,霍州学派曹瑞的关门弟子陈瑞初。

    那时候沉忆辰与传统学派理念不同,双方某种意义上还站在敌对阵营。可是随着在西湖雅集上一鸣惊人后,越来越多的学子了解到什么叫做“经世致用,辨证求是。”

    同时也让当初仅仅为星星之火的“沉学”,开始在江南这种文风开放的地方传播。

    可能距离燎原之势还相差甚远,但至少沉忆辰之道,不再孤独!

    “呵,服与不服有何意义,沉阁老在朝会上阻止太上皇回京,后更当众忤逆上圣皇太后,又把忠义跟君恩置于何地?”

    有人支持,自然就有人反对,他就是被沉忆辰在西湖雅集上,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辩倒的张士衡。

    “朝会本就是讨论的地方,沉阁老为了大明荣辱仗义直言,把家国置于个人之上,岂能因言获罪?”

    站在张士衡旁边的一名士子看不下去了,当即就开口反驳了一句。

    “另外就算沉阁老言语中有不妥之处,理应陛下问责追究,何时我大明由后宫当政了?”

    这名士子直指问题核心,程序不正义,那么结果一定不正义。

    皇帝还在,就轮不到太后对外官下达旨意,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同样是僭越!

    并且相比较这名士子的委婉,另外一名会馆的年轻举子,更是激进的说道:“社稷为重,君为轻。”

    “土木堡一战生灵涂炭,九边防线全面重创,数十万军民在短短时日内殒命。太上皇身为国君,难道不应该承担起大明兴亡荣辱的责任吗?”

    其实这句话更直接的意思,那就是丧师辱国的结果是你朱祁镇造成的,现在有了挽回的机会,难道还要贪生怕死的早日回京?

    张士衡本以为自己的话语,能激起一批志同道合之辈,站出来反对沉忆辰的大逆不道行径,结果万万没想到自己却成为了众失之的!

    在场绝大多数学子在当年那一场西湖雅集中,受到了沉忆辰学说的冲击,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不仅仅是浙江会馆上演着义愤填膺的场景,山东会馆、福建会馆、河南会馆等等地方,同样有着无数士子奔走相告,替沉忆辰鸣不平,想要拨乱反正后宫干政的弊端。

    很快坐落会馆的这一条街道,有着一批文人士子冲了出来,他们高呼着响应沉忆辰的口号,想要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抗争。

    “吾乃福建一书生,沉阁老提督福建使八闽之地免除战火,后续更是划分良田救活万千百姓,鄙人这条命都是沉阁老给的,当奉还之!”

    “何止是福建,山东决堤三省八府之地百万生民,谁没有受到过沉阁老的恩惠,人不能忘本!”

    “还请诸位一同联名请愿书,有功之臣不应该蒙受冤屈!”

    很快会馆街道上,出现了一卷长长的宣纸,无数赶考的士子们在上面署下自己的名字,代表着一份对于强权的抗争力量。

    就算你是母仪天下的上圣皇太后,却依旧大不过天下大势!

    同样的场景国子监也在上演着,李时勉挥挥洒洒的写下了上千字的《正本疏》,准备等待着天明就去紫禁城上表给皇帝。

    当年王振专政诬陷忠良,是沉忆辰领着国子监弟子跟进京赶考的士子,写下了一封上疏叩阙鸣冤。如今时过境迁,到了自己这把老骨头,还沉中堂那份恩情的时候了。

    站在一旁的国子监司业赵琬,望着《正本疏》那激进的言辞,脸上的神情却是愈发凝重。

    “大司氏,你在上疏中这般直言太后牝鸡司晨,可有想过后果?”

    牝鸡司晨绝对不是一个什么好词汇,相当于指着太后的鼻子怒骂。现如今天子式微,太后才是真正手掌大权的人,李时勉这封奏章要是递交上去,恐怕会有性命之忧。

    “吾等文人,如果连死谏的勇气都没有,有何颜面在国子监这等学堂圣地教书育人?”

    “要是能以我李某一人性命,扭转朝堂不正之风,那是何其有幸!”

    李时勉完全没有担忧或者惧怕的想法,相反他内心充斥着热血跟道义。

    后宫干政跟诬陷忠良此例不能开,否则定会后患无穷。他这封上疏不仅仅是为了沉忆辰,还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望着李时勉这般决绝的模样,司业赵琬咬牙向前一步,拿起了刚刚放下的那支墨笔。

    “大司氏你说的没错,文以载道,朝廷不公吾等文人自然要匡扶社稷,还请加上我赵某人!”

    说罢,司业赵琬就在《正本疏》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当年被王振羞辱诬陷的可不仅仅李时勉一个人,赵琬同样是在国子监广场受罚的官员之一。

    如果那一天没有沉忆辰的仗义执言,可能就没有今日还活着的赵琬。

    就在此时,屋外传来了一道刚毅声音。

    “先生在吗,学生听闻沉阁老下狱问罪,愿前往午门敲响登闻鼓!”

    突然出现的这道声音,让李时勉跟赵琬脸上都出现了意外神情。

    要知道卞和送来的书信,仅仅局限于国子监高层数人得知,李时勉不想把自己的学生弟子给卷进来。自古文人上疏死谏,免不了流血牺牲的局面,自己一把老骨头当以身殉道,年轻文人才是大明的未来!

    “先生,当年沉阁老恩情学生铭记于心,当知恩图报!”

    又是一道声音响起,当年此人就是叩阙鸣冤中的一员,旧时场景可谓历历在目。

    “大司氏,文人自有傲骨,沉阁老乃三元及第,六元魁首,绝不能受不明冤屈!”

    “先生,弟子愿同往宫阙敲响登闻鼓!”

    听着门外国子监学生的一声声呼喊,李时勉脸上有着一股说不出来的感慨。教书育人不在于期望学生做多大的官,更多是想要他们为往圣继绝学,明德扬善,悲天悯人。

    现在看来,这群学生没让自己失望。

    另外一边的诏狱内,沉忆辰并没有外界众多文人士子想象中的含冤受辱、屈打成招等等画面,

    相反他很平和的住进了特别安排的单间,往日里凶神恶煞的锦衣卫狱卒,见到沉忆辰到来后点头哈腰,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跟不敬。

    透过头顶的天窗,望着外面那一轮小小的弯月,沉忆辰感觉自己内心有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可能只有在这种时候,他才能彻底的放下一切权谋算计,安心把命运交托于他人手上吧。

    但凡大明的文人士子们,没有沦为满清那样的犬儒,他们一定会站出来帮自己抗争。

    并且沉忆辰谋划这一切,真正想要的不仅仅是对抗孙太后的干政,而是在大明众文人士子心中,埋下一颗面对不公跟强权的时候,敢于反抗抗争的种子。

    哪怕对方是高高在上的皇家权利!

    只有当众人不再畏惧皇权,才能更好的去约束乃至压制皇权,从而完成大明社会真正的变革。

    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虽然比不上后世的人人平等,但至少远比把家国天下的命运交给独夫要强。很多时候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沉忆辰同样在抵足前行。

    就如同当初在国子监,在西湖雅集,点燃了一束束传播理念的星星之火,终有一天可以形成燎原之势!

    “向北,就靠着给大司氏一封书信,能驳回太后的问罪吗?”

    站在一旁的赵鸿杰,望着沉忆辰始终看着窗外弯月一言不发,好像进入诏狱的并不是他,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反倒是忍不住开口询问了一句。

    大司氏确实有着文人师表的地位跟尊崇,可问题是再如何受人尊重,放在官场上也不过是个从四品的文官,如何能改变高高在上皇太后的懿旨?

    “驳回太后的并不是大司氏,而是大势!”

    “什么大势?”

    要赵鸿杰搞特务他现在专长,论这种战略级别的权谋,就远远超乎了能力范围,完全听不懂沉忆辰的意思。

    “不出意外的话,天明就能看到了。”

    时间已经过了午夜,那一轮高高的弯月,也在慢慢的朝着西边落下。

    当朝日的曙光来临,就是大势的到来!

    听着沉忆辰还在文绉绉的打哑谜,赵鸿杰有些憋不住了,直言道:“你知道当年在外院家塾,我就是成绩一窍不通的那个。什么大势我不懂,只知道如果太后没有收回成命,明日就会有许多人来落井下石。”

    “向北,我们得做后手打算。”

    说到这里的时候,赵鸿杰脸上闪现出一抹狠色,理论上达到沉忆辰这种级别跟影响力的文官,再怎么样只要不是真的领兵造反,无论如何都罪不至死。

    但很多事情谁能说的准,当年刘球仅仅一封上疏惹得皇帝跟王振不喜,就在诏狱中受到了分尸酷刑,地点还在距离沉忆辰的牢房不远。

    “什么后手打算?”

    “真要到了事情无可挽回的时候,我联络人手把你送出京去,再让李达率人接应。”

    听着赵鸿杰帮自己谋划跑路的事情,沉忆辰忍不住噗嗤一下笑出声,这简直比直接领兵造反还不靠谱。

    “那还是算了吧,哥们我好歹现在也是个阁老,结果连内阁的门槛还没迈进过一次就离京潜逃,怕以后得沦为史书上的笑柄。”

    认真来说,沉忆辰朝会上任命入阁参预机务,理应在明日正式踏入内阁的。结果却提前一步踏入了诏狱,放在后人嘴中也将成为一桩奇事。

    “那总比送命要强吧?”

    面对沉忆辰这一副云澹风轻的模样,赵鸿杰颇有一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感觉,真以为太后懿旨问罪是闹着玩的?

    “送不了命。”

    看到赵鸿杰真急了,沉忆辰神情严肃了起来,转换了一下话题问道:“鸿杰,与其担心我,不如派几个锦衣卫或者夜不收,安插在朱佶的身边。”

    “他现在身处边关重镇,我总有些不放心。”

    不知道为什么,沉忆辰前几日遇到赵鸿杰看了画像后,心中总是有着一种不详预感。

    朱佶放在京师当纨绔子弟,最多就是充当传递情报的内鬼,可他在边关担任守将,能做的事情可就太多太多。

    一日不把他揪出来,总归是后患无穷。

    而且沉忆辰还不能像对待一般内鬼那样,实在不行就想办法物理层面解决掉。

    成国公的家族观念是深入骨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念,伴随着父子俩的一生。没有十足证据去动朱佶的手,一旦事情曝光出来,沉忆辰甚至预感到会发生父子为敌,兄弟相残的画面。

    这就是为什么,沉忆辰迟迟没向朱佶动手的原因。

    “放心吧,已经派了,同时正在想办法重金收买朱佶的身边人。”

    “只要他确实为鞑虏的内应,那么早晚会有露出马脚的一刻!”

    赵鸿杰办事,沉忆辰还是放心的,点了点头不再多言。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东方天空泛起了鱼肚白,衬映的京师白茫茫的雪景。

    午门前的大道尽头,出现了一群黑压压的人影,他们并不是前来上朝的官员,而是身处京师的举子以及国子监的学子。为首一人白发苍苍,他正是有着文人师表美誉的国子监祭酒李时勉。

    这就是沉忆辰口中的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