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中文网 www.16zw.com,最快更新万里归来年更少 !
悦来客栈的贵客正是苏轼胞弟苏辙,自兄长入狱,他已数次上书皇帝,请朝廷免除自己一切官职,只求替兄长免罪,得一个不允的旨意,又求了中枢高官官,借公事之名入京替兄长四处打点,苏辙行事与兄长不同,最是沉稳老道,但这次也顾不得朝廷可能的责罚,将归期一拖再拖,他已写了多封书信给朝臣,有些回的客气,只言官微人轻,无搭救之法,更多的石沉大海,再无回音。
街市喧闹声不时传来,苏辙在房中踱来踱去,心中思忖:“熙宁二年朝廷任用王安石为相,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变革朝政,我原想着变法是好事,大宋朝积弊已久,有些法令非变不可,于是王安石招我进条例司掌管文案,可是变法并非我想象的那样,青苗免疫法苛刻害民,我上书提了不少反对意见,王介甫性情执拗听不进,我辞了京官转到地方任职,唉,这些年宦海沉浮,多年不见王安石,望他不及前嫌,能出手相助一二。”
门房进来禀告时,苏辙正在写信,他已是第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听得陈师道晁补之来见,知道是兄长至交,此时兄长身在牢狱,别人避之不及,这两人却主动拜会,可见是至诚君子,忙请二人上来。
陈师道晁补之以前并没有见过苏辙,二人进门,见一中年秀士站立相迎,他面带微笑,只着月白长衫,看着便如清泉美玉,说不出的秀雅,知道这便是苏辙了,不由心里赞道:“这天下的灵气全给了苏家兄弟,苏学士那般人物天下无双,不知这弟弟也是如此俊杰!”
几人相互见礼坐下,仆从端来茶水,陈师道与晁补之说起上次与苏轼见面之事,那还是上一年的元宵节,当时与黄庭坚秦观几人饮酒谈笑,意气风发,竟如隔世,几人不禁感慨,提起王巩也被牵连入狱,
苏辙叹道:“王定国最早报信与我,自己却受连累如此,又听他疑心宇文洪浩谄媚李定,竟退了与宇文家的婚事,我更加日夜难安,此恩如何报答!”
晁补之叹道:“定国慨然大义,我等不如!只是宇文洪浩平时名声不坏,怎做出这等无耻之事!”
苏辙道:“此事只怕是误会,家嫂差人传了消息,言宇文洪浩并无不是,李定之子从宇文家偷拿了兄长诗稿,我待告之定国,却是不得相见。”
陈师道叹曰:“定国虽算不上文豪,与苏先生却是肝胆相照,只盼圣上英明神武,不要被李定等蒙骗,早日赦免他们。”
苏辙脸色更加悲伤,叹道:“我与兄长已有三年不见,这次进京,前天终于得以探视,见他面容憔悴,只怕在狱中受了刑,问他却不肯告知,只说自己狂傲自大,怨不得别人。”
陈师道二人惊道:“他们竟对苏先生用刑吗?大宋朝一向善待文臣,李定好大胆!苏先生为何不说?”
苏辙叹道:“兄长定是不愿家人过于担心,还让我引以为戒,谨言慎行,不要怨謗朝廷,可叹我德薄力微,现在竟一点办法都没有。”
几人沉默一会,陈师道踌躇说道:“李定等诬陷苏先生毁谤朝廷,讥讽皇上,司马光张方平这些老臣说情也没用,如今也只有王安石才能说上话了,只盼王介甫不计政见分歧,真心惜才,为苏先生说句公道话。”
苏辙叹道:“我早写信去江宁,只是杳无音讯。”
晁补之忽道:“子由兄也别太过焦虑,我看此事尚有转机,听说太皇太后曹氏一向看重苏先生,就在前几天,皇上前去探病,曹氏却向皇上求情要求赦免苏轼之罪,苏先生应无大碍。”
陈师道苏辙都是既惊且喜,陈师道说:“无咎兄怎么知道宫中之事?刚才怎么不先告诉我?”
晁补之低声道:“家荆与宫里杨娘娘有些旧谊,此时莫要声张,两位静观其变。”
汴京因苏轼诗案闹得沸沸扬扬之际,官民人心都有不安,远在五百里外的洛阳人显得暇意多了,此时秋意正浓,城西莲花山上枫叶红成一片,不少人出城赏秋,中午时分,山上游客已有不少,他们有些是到半山腰上的寺庙烧香,其中有个年近六旬的老者,衣衫朴素,布衣麻鞋,在一众游客中并不显眼,但若是有人向他多看几眼,定有不同感觉,此人中等身材,目光坚定,腰板挺直,此时刚出了庙门,看到西北有个小亭,眼见天色还早,迈步向山腰走去,一个粗壮汉子忙跟了过去。
那老者不急不缓,只半个时辰,便已到达亭下,左右看去,见亭子虽小,然玲珑精致,内有石凳,坐下又远近眺望一番,忽的微笑,心道:“欧阳修写那【醉翁亭记】,道有亭翼然临于泉,此处风景也正如此,翼然两字虽简,却再贴切不过了。”
亭中却先到两人,都着青绸长衫,头戴儒巾,正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句,那老者明显有兴趣,也坐了下来,听两人高谈阔论,似有谬误,忍不住想插两句,又觉自己乃是生人,忍住不说,那两人正对的热闹,见老者坐到身边不远,有些不耐烦,其中一人道:“虽然在这山上,也是不得清净,我刚要得一好句,转头又忘了!”
另一人见那粗壮汉子瞪着自己,道:“算了,不如改日再来,外人在此,诗兴都没了。”
两人转身要走,那老者忙道:“我等无意打扰二位,还是我们先走吧。”
那两人见老者谦恭有礼,停下脚步,其中一人道:“你能听懂我们的谈论吗?请问老丈是什么人家?”
那老者笑道:“老朽本来在官府当个小官,因差事没办好,被撵到这里,现在一无所事。”
其中一儒生道:“老丈年纪也不小了,莫再管那官府之事,像我等这样读读书,闲时出来爬爬山,活动活动筋骨,挺好。”
又道:“你在官府当过差,可会看书识字?”
那老者道:“老朽识得几个字,也喜爱看书。”
两儒生回身坐下,另一人问道:“可会联句?不如加入我们,也更热闹些。”
那老者笑道:“我不善联句,常被朋友取笑,以前有个姓王的朋友,比我小两岁,他才能卓越,作诗联句往往立意新奇,我不如他多了。”两人听得好奇,见他衣衫朴素,步衣麻鞋,只是普通百姓的打扮,一人问道:“你朋友现在哪里?做过什么新奇的句子?”心中却道:“什么才能卓越的朋友?不是市街说书的吧!”
那老者道:“他如今在江宁府,以前天下就数他忙,现在也闲在家里,我倆多年未见了,本来大家互相欣赏,却为了一件事情吵翻了天,只怕他也不当我是朋友了,哼,他性情执拗,老夫也有自己的想法,奈何!”他似是回答,又似在自言自语。
那两儒生互相看下,有些听不懂老者的意思,一人问道:“这人会读书吗?能写诗否?”
那老者道:“他不常写诗,偶有一作,必是精妙无比,我还有一个小一些的朋友姓苏,他的才情更是不同凡响,若论文章诗赋,我对他才是真心佩服。”
山风渐大,那老者也不怕寒,远远望着对面山峰,似有所思,那二个儒生听他说的头头是道,不由收了小觑之心,其中一人道:“老丈也会写诗吗?不如让我们见识见识。”
那老者忙道:“我不善联句,还是算了吧,若传出去,那些朋友定要取笑与我。”
那两人起了好奇之心,定要每人当场写一首,就以此山此亭为题,老者听两人摇头晃脑吟罢,不由心中有些发笑,轮到他时,他左右看了一下,见那山道蜿蜒曲折,吟道:“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走到岭头上。”
那两儒生顿露轻蔑之色,一人心道:“刚才见他说的头头是道,还以为是什么世外高人,这句子太也浅显,便是幼童也比这个强。”一人笑道:“这才两句,还需两句才好!”
那老者接着道:“乾坤就在掌帑中,四海五湖归一望。”
那两人大吃一惊,这两句气魄非同小可,两人呆了一下,其中一人小心问道:“请问老丈高姓大名?”
那老者道:“老夫司马光,到今年为止,在洛阳已住了八年整了。”
那两个儒生听说此人竟是司马光,登时圆睁双眼,一人长大嘴巴不敢相信,欲再询问,却喉咙发紧,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老者正是司马光,他在仁宗英宗朝时便是朝廷重臣,熙宁四年,一向博学多才,沉着冷静的司马光,因直言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王安石进拒谏之计,用残民之术,惹恼了王安石,因而被神宗贬斥,八年来一直居住洛阳,任西京留司御史台,潜心编撰《资治通鉴》。
两句诗吟毕,司马光自己心中也是慨然,虽是远离朝廷,也想不问政事,又怎么能做的到呢!单说近日之事,苏轼被捕,十数人被牵连,他无法置身事外,这一月多来,已数次上书朝廷,可是毫无回应,神宗好像把他忘了,他又两次写信给了那个拗脾气的王安石,他们曾经是挚友,后来成了政敌,又后来简直变成对头,可一听到苏轼的案子,司马光没一丝犹豫,上书朝廷同时又给王安石写了私信,盼他不计前嫌,抛弃政见分歧,营救苏轼。
那二个儒生面面相觑之时,山腰忽有人快步向亭中而来,司马光看时,却是洛阳府掌案李时,忙招呼他过来,李时面带喜色,大声道:“我猜大人到了此处,京城有了消息,王安石大人早写了书信到汴京为苏轼求情,皇上心回意转,苏轼性命无碍!”
司马光赶忙询问详情,李时道:“这次小人去江宁,带去两卷《通鉴》,王安石大人一高兴,亲自见了小人,说他早已写信给皇上,皇上近日在回信中说不会杀苏轼,只是要给他吃些苦头,大人请放心。”
司马光放下心来,笑道:“带了《通鉴》给他才肯见面,王介普可是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