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中文网 > 这世界危在旦夕 > 第47章 信息致胜

第47章 信息致胜

一六中文网 www.16zw.com,最快更新这世界危在旦夕 !

    大榆洞,志司。

    司令部位于矿坑内,地面铺设有轨道,洞壁嶙峋。

    照明的灯泡瓦数不够,光线昏黄。这里不是菜市场,除了必要的工作杂音,反而挺安静,走路说话都有回响。

    洞内环境也不复杂,但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岗哨,不同人员只能去不同区域。

    开完战情会,情报处的江处长穿过弯弯曲曲的坑道,进入志司保卫最严之处——说起来很夸张,其实是矿坑内的工具储藏间,但现在被改造成信息中心。

    这块区域外没有任何标识,甚至看不到人,但有大量线缆通入其中。走进内部才能发现二十四小时在岗的内卫,以及烘热的气流。

    要进这里,单有志司的证件都不好使,必须是开情报处批准的单次进出许可。每次内卫都打电话给江处长确认才行。

    这里是志司的‘神经中枢’,靠近就能听到电流嗡嗡声,好像一台大功率变压器。内部有通风管道在散热,但温度依旧比外面高不少。

    这个信息中心原本不存在,但周青峰提供一套野战指挥通讯系统后,志司临时建立了这个小机构。

    用电子管造计算机实在搞不出什么花样,了不起每秒几万次的计算量,耗电还大的吓人,但其功能已经让征战多年的PLA各级指战员极为震惊。

    江处长面前是仿佛一堵墙似的移动机柜,可以很方便的用车辆运载。其核心是一台精确到微秒的电子钟,用来给系统内不同地域的其他单位进行无线电授时。

    有了统一的时间后,事情就好办了。

    周青峰提供的电台中有不少是带内置功能的。

    比如发送加密的定位通讯,由布置在百公里不同区域的无线电接收机确定时间差异。具体数据再由电缆传回信息中心做个三角函数数的解算,就能知道发报者的具体位置。

    误差概率在百米左右,这定位精度在当前已经很高了。

    行军打仗,知道各部具体在什么地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过去只能靠部队自己拿个地图判别,容易出错。

    志司原本只能知道某个师的大概位置,团级部队就要靠师级单位上报。但现在某个团在什么地方也很清楚,必要时候甚至可以知道某个营在什么地方。

    定位只是小功能。

    在入朝初期,志司直属指挥后勤四个分部,炮兵四个师,十八个步兵师,外加铁道兵和工程兵等单位。

    这还只是第十三兵团的规模。等十一月份第九兵团入朝,人员编制再增加一倍。

    志司光是无线电通讯就几十部电台一字排开,需要大量报务员和参谋参与其中,电报加解密就是繁重工作。

    现在有了专门的通讯模块,哪怕每秒才几万次计算量,通讯参谋也轻松多了,操作也容易——早期计算机没有合适的输入输出设备,但周青峰送来的机器就不同。

    键盘和显示器可不是超过50年的技术,关键是思路跟上就好——打孔纸带什么的可以丢一边了,那玩意就是来折磨人的。

    信息中心的投入使用,让彭总都发现自己跟前线的电报通讯快了许多,延误从过去的半小时以上缩短到五六分钟。

    紧急电报甚至能做到即发即得,仿佛有线通信。

    但处理电报只是小意思,协助作战才是重中之重。

    信息中心跟雷达网结合,知道己方高炮位置,知道敌机位置,同样是函数计算的事——下令让高炮团向某个角度某个高度集火射击就行了。

    若是更进一步,高炮团内部也配上火控计算机,对单门高炮进行独立的坐标解算,防空效率会更高。

    现在志愿军炮兵数量增长快速膨胀,这套系统同样可以用于指挥炮兵作战——让不同地域不同射程不同弹道的多支炮兵部队向同一个目标集火。

    这在过去是做不到的。

    二战时还有几十门乃至上百门火炮挤在同一个炮击阵地开火的事,以便达到火力覆盖的效果。这不但带来后勤和交通的不便,一旦被对方炮兵发现,乐子可就大了。

    定位,导航,通讯,指挥,这就是信息中心的作用。

    例行巡视的江处长美滋滋的绕着机柜转了两圈,心里回忆起东德军官对二战的描述——美国人的炮火总是来的又快又狠。

    以前不知道对手如何做到的,现在不但真相大白,连志愿军自己也有类似能力——其实‘兄弟会’只运了些色情杂志来,目前美军没有这么黑科技的玩意。

    但江处长不知道啊。

    “哎呀,难怪美军炮火那么猛。人家一个炮兵师抵的我们三到五个炮兵师,反应速度还特别快。

    原来人家科技如此发达。幸好地下党的同志把同样设备弄来。不幸的是这些设备敌人不但有,而且更多更好。”

    江处长连声感叹,还询问操作人员设备状况,“听苏联人说,这电子管特别容易坏。坏一个管子,整个设备就要停机检修。你们这的情况......”

    信息中心的人员都是志司通讯处调来的。他们对此问题点点头,又摇摇头,“我们也听说过类似情况。

    地下党的同志在提供的说明书里提到电子管耗电大,容易坏。设备送来时也是带维修配件的。”

    可是......

    “根据我们的使用,发现不管是说明书还是实际情况都跟苏联方面提供的信息有很大差异。

    比如苏联说他们的电子管能连续工作一百小时就算幸运,也就是说平均三四天设备就得停机进行检修。

    但志司这台计算机连续工作好几个月了。我们倒是想检修,可没有一个管子坏,也不能随便乱拆开机柜呀。

    另外耗电也没苏联专家说的夸张,什么动不动整机几十千瓦。我们这套全功率还不到十千瓦,其内部自带水冷散热。一直工作的不错。”

    江处长听的眉头紧皱,并无喜色。他不是第一次得知这批‘美国货’质量极佳,稳定性特别好。

    一开始国内还以为是军工品就是如此,直到其中一部‘美制雷达’作为交换被送到苏联专门研究无线电的科学院第一设计局——毛子惊呆了。

    美帝,难道真的掌握核心科技不成?

    同样是电子管,为毛美帝型号做的体积那么小?频率那么高?功耗那么低?故障那么少?

    两国科技的差距未免太大了点。

    苏联仿制B-29,搞出个图-4。当时就发现仿制不了对方的大马力发动机和‘诺顿’投弹仪,图-4在航程和轰炸精度上差了很多。

    原以为机械和光学上差点,现在发现电子技术上差距更大。

    苏联48年也搞出一台电子管计算机,但那个是占地六十平米的巨无霸,绝对没有在战场进行机动布置的可能,运算速度只有可怜的每秒三千。

    运到莫斯科的‘美制雷达’有个车载的火控计算模块,区区两吨重,占地不到四个平方,计算能力是苏联货的十倍。

    苏联科学院百思不得其解,研究半天发现‘美国货’技术上倒没什么特别,但工艺上做的极佳——更好的材料,更精确的装配,更细致的设计。

    苏联产电子管在高频工作时很容易坏,为了获得更快的运算速度,只能单纯的堆积电子管本身。

    ‘美国货’计算机没靠堆电子管来提升运算速度,靠的是提升工作频率。同样的做法,苏联货故障频频,‘美国货’的寿命却突破上万小时。

    这带来的好处就是相应的设备可以长期工作,不会关键时刻延误战机。

    连苏联专家都急了,觉着自己跟美国的技术差距至少在十年以上——一定要大力发展电子管技术,追上并超过美国。

    因为‘圣光’团队带来的焦虑,莫斯科方面不得不在电子管上做更大的投入,顺带去美国寻求相关技术。

    可美国现在也没这玩意啊——美方甚至奇怪,这帮苏联人在找什么?每秒运算几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还能用一辆卡车就拖着走?

    这种东西只在梦里才有!

    毛子觉着美国人严守秘密——哼,别想骗我。我已经拿到实物了,就是你们生产的。但为了保密,我也不会说。

    美苏都觉着对方在说假话。

    回头毛子就向中国寻求帮助——你们到底是从那家美国实验室弄到这等好东西?怎么我们死活也找不到任何线索?

    这问题一直问到萧金浪头上,把老萧郁闷透了——当初副本只大概一个月时间,周青峰这个马大哈,牛皮吹破天。

    现在眼看绷不住了。

    老萧只能硬着头皮编故事回复苏联的询问......

    “这是美国最绝密的‘星球大战’计划,类比造核弹的‘曼哈顿工程’。我们的情报员目前联系不上,没办法获取更多信息。

    当然,苏联如果能给与更多援助,更多的激励,我方情报员或许哪天就联系上了,一定会给苏联老大哥再提供最新的美国计算机。”

    苏方对此半信半疑,直接表现是斯大林确实越来越大方。

    对于在大榆洞的江处长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志愿军的装备确实越来越现代化,至少在向二战水平靠拢。

    “处长,帝都发来的电报。”信息中心内,通讯军官从译码打印机上撕下一份电报稿,瞄了几眼就递给旁边的江处长。

    电文是帝都军委发来的,内容很简单,要求志司准备接手一批从欧洲运过来的轻型装甲战斗车辆。

    “75毫米主炮,六十毫米倾斜装甲,十五吨重量。看样子还不错。”江处长先看了这批装备的大体性能数据,回头再看其型号,“德制38型坦克歼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