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中文网 www.16zw.com,最快更新颠覆三国记 !
凭黄顺的实力和力量,就算诸葛亮有心压制,在李严看来,也制止不了黄顺成为一方诸侯。黄顺领兵在外,诸葛亮主政在内的情形,就一定会出现。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久。如果李严暗中放手促成,这个时间,还会更加的提前。
也就是说,别看现在的诸葛亮和黄顺如此风光,但只要李严把密旨拿出来,就能立刻扳倒诸葛亮,就算不能立刻扳倒黄顺,至少,能把诸葛亮和黄顺的实力限制在荆州。
没有诸葛亮的竞争,李严有充足理由自信,自己就是下一任的丞相人选。再加上自己凭借密旨扳倒诸葛亮和黄顺的大功,自己成为丞相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那自己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了。
就算刘备算无遗策,提前预备好了应对的密旨,但李严与诸葛亮不同,诸葛亮对于密旨一事,是完全被蒙在鼓里的,而李严,本身就是密旨的拥有者,对针对自己的密旨的防范,自然比诸葛亮到位。
而且,只要自己权位到了,甚至可以反过来让诸葛亮和黄顺依附于自己,为自己做事。毕竟,自己是南阳人,也就是荆州人,荆州人是一家,荆州人士团结一致,从西川大族手中抢班夺权,立场应该是一致的。
只要自己整合了荆州的力量,李严相信,就算刘备特意针对自己设置了密旨,他也有充足的力量去应对。到时候,蜀汉朝廷,就是在李严的掌控之下。
当然,这只是形势发展的一方面而已,是对李严最为有利的方向。李严在仕途摸爬滚打多年,自然知道,计划不如变化快的道理。他不会因为自己拥有密旨就得意忘形,瞧不起诸葛亮和黄顺。
李严还是需要小心翼翼做人,与诸葛亮和黄顺搞好关系。若事情真到了密旨中提到的公布条件,是否公布,怎么公布,李严也是需要衡量一二的。毕竟,刘备就算再英明,对后世的把握,终究难以面面俱到,自己有充分的处分权,根据形势需要酌情处理。
以上这些,都是李严的心理活动,当然不能说出口,甚至连神情、动作中都不能带出来。
刘禅见三位顾命大臣都如此说,自己也勉强止住了悲戚,说道:“吾心已乱,不能主事,一切当由丞相做主。”
诸葛亮点点头,大声说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就在此处、此时,登基为帝,兵立刻派人,昭告天下,各位有意见没有?”
旁人还未反应过来,黄顺已是第一个响应道:“微臣没有意见,正该如此!”
其他人见黄顺抢先表态,也立马跟上附和。
黄顺如此上赶着,自然有他的道理。刘备难以对付,刘禅却容易的多。自己与刘禅的关系本来就不坏,此时自己再表现积极些,自然就会被毫无机心的刘禅认定为自己人。那自己今后无论办什么事,就容易多了。就算诸葛亮那边通不过,只要自己做通刘禅的工作,诸葛亮也只能放行。
所以,黄顺现在,就表现的比忠臣还忠臣吗,一切都以刘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他着想。
诸葛亮对众人的态度早有预料,满意的点点头,转身带头向刘禅叩拜,口称“新皇万岁”。
刘禅双手直摇,表示自己不敢当。黄顺说道:“皇上自有皇上的尊严。诸位顾命大臣,虽然辈分上都是皇上的长辈,但君臣关系不能错位,该叩拜的还是要叩拜,皇上当慢慢习惯才是。”
刘禅满脸无奈,点点头,接受了黄顺的说法。
诸葛亮带头跪拜在那里,一动不动,连黄顺也乖巧的陪着跪在那里。刘禅高高坐在上方,知道自己应该说点什么,却不知说什么好。刘禅还是有些小聪明的,眼珠一转,刘禅便有了主意。
“相父,此处由你全权主持,相父不必跟他们一样跪在那里,帮我,不,帮朕主持大局为重。”
诸葛亮只得站起身来,说道:“为今之计,是赶紧昭告天下,以示蜀汉有主。待回成都后,方正式举行登基典礼。我们几个在这里,至关要紧的是处理先皇的后事和应对诸般威胁。你们看如此安排可好?”
其他人自然点头,表示没有异议。但黄顺有异议,处理刘备的后事,在黄顺看来,不过小事一桩,交给主管礼仪的臣子,足以安排的妥协,完全没有必要让三大顾命大臣加上自己坐在一起讨论研究。
再说,黄顺对此也丝毫不通,插不上嘴,徒显尴尬。为了免去尴尬,黄顺还不如主动提议,免去处理刘备后事这一议题,直接进入现实的威胁:如何应对内外的兵变。
“先皇的后事,诚然是大事,但朝廷有主管礼仪大臣在,由他们主持,比我们几个,专业的多。后事操作的方案,由他们编制出来,交于我们审查批准即可。
你们三位都是先皇认可的顾命大臣,我虽然年幼,资历浅薄,但久居荆州,也有一些影响力,我们几个坐在一起,当一起研究国家大事,特别是朝廷大丧,如何应对敌对方面趁火打劫,才正实际,也更符合你们顾命大臣的身份。”黄顺说道。
其他人显然对黄顺的说法不予认可。在他们看来,刘备的后事才是头等大事,其他一切事情,都得安排在其后。持有这个观念的,甚至包括刘禅在。
但这个时候,主动站出来,与黄顺唱对台戏,个个都是老狐狸的他们,自然做不出来,甚至是刘禅,也觉得,此时不好给黄顺泼冷水。
但不反对黄顺,不代表他们就认可黄顺的说法。所以,沉默,就是他们对黄顺说辞的最好应答。
一片沉寂中,一个声音响起,“黄顺所言正是,兵者,国家大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任何事情,在兵事面前,都得往后靠,先皇的后事安排,也不例外。”
如此明目张胆的支持黄顺的,当然不会是谨慎的诸葛亮,但也不是一向与黄顺交好的赵云,出人意料的,竟出自与黄顺没有几面之缘的李严之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