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中文网 > 家有三个老外 > 第二十六章 我认识的外籍教师群体

第二十六章 我认识的外籍教师群体

作者:老丁凯瑟琳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一六中文网 www.16zw.com,最快更新家有三个老外 !

    上个周末,约好了乔治的同事Susan,一个来自美国的教师,还有她的十岁女儿,为了两家的孩子一起聚聚。为此,我需要提前考虑选择聚会的地点,是否方便对方出行和到达,以及哪家餐厅比较符合她们的口味。最终,我选择了老外们普遍赞不绝口的北京烤鸭店。

    听说要和喜欢的同学一起吃烤鸭,俩孩子欢呼雀跃了好几天。

    我知道她们住的地方附近没有什么公交车,平时也舍不得叫出租车,基本上是很少出行。

    和乔治一样,平时上班往返学校,交通工具就是一辆电动车,带着女儿,风里来雨里去,无论酷暑寒冬,看着也是很辛苦。他们没有埋怨过。学校才建立不久,周边道路条件很差,泥泞坑洼,而且非常窄,上下班高峰期的时候,学校门口还经常严重堵塞,校车进出非常不方便。

    还好学校的领导层已经做好了长远的规划,重新选址,买了一大块地,做了规划,几年以后,新的校园将会建好使用,那将是我们这些教师家庭翘首以盼的新生活。

    首先,我们可住在校园里的外教公寓楼,每天早晨,孩子们不用为了赶校车而那么匆忙和紧张,我也不必因为各种经常被遗漏的物品,穿错的衣服而赶到八公里之外的学校。

    参加俩孩子的各种家长见面会,观看孩子们的各种汇报演出,以及运动会,各种比赛,课后培训课,等等,都将方便很多。

    住在校园里,我甚至还可以随时去操场晒太阳,读书,观看孩子们上体育课。

    傍晚,我将可以享用学校的大操场,散步,慢跑,锻炼身体,还有室内体育馆,方便和孩子们一起参加各种球类活动。

    最棒的应该是游泳池了。女儿从小酷爱的游泳,一直是件让我为难的事。因为住处附近没有游泳池,能够找到的游泳池,有点脏,人太多,水太凉,我有点累。

    最让我向往的还不止这些。

    我最需要的是学校的餐厅。目前孩子学校规模不够大,餐厅是临时的,师生员工人数很少,聘请西餐厨师不太现实,所以午餐是统一安排了某个五星级酒店提供的营养快餐盒饭,提前一个月预定,有中西两种口味可供选择。价格有点高,无论三岁还是18岁,每份饭40元左右。

    这个午餐营养比较全面,包含肉类,两百沙拉,水果酸奶和各种主食,比如三明治,小汉堡,意大利面,水饺,炒米饭等等。

    不少学生家庭是可以承受这个价位的。不过,教师职工几乎都宁愿自己带饭,或者中午出去附近吃饭。毕竟有微波炉可以用。自带午饭的学生,基本都是外籍教师子女。包括我们。

    乔治决定让我准备他们仨的盒饭。他觉得学校午餐贵。我们一直需要节俭。

    在我家,最考验我这个主妇工作能力的,不仅仅是每天的晚饭需要妥善安排,厨房的卫生需要善后;每天早晨上学前,我需要备好早餐,挑战我的是,还必须变出三份像样的午饭可以带走。每天午餐的品种不能重复,而且三个老外的口味经常不同。

    有的不吃辣;有的不吃炒面条;有的不吃炒米饭,不吃鸡蛋,他们仨都不吃馒头,包子和饼子。好吃的炸酱面酸汤面哨子面不好带,饺子也是问题,来不及包,又怕到了中午会粘起来不好吃。

    于是只能绞尽脑汁,我学会了自制三明治,汉堡包,披萨,以及各种半成品速食快餐,或者早晨五点起来开始蒸米饭,做一锅咖喱土豆鸡丁,有时候就只能炒两个菜,装三个饭盒。

    每到周六,早晨一醒来,我就心跳加速,着急得回想,不记得冰箱里给他们仨准备了什么午饭。

    半天才想起来,今天是周六,不用带饭,送了一口气。有时候,我应付不来,也会偷懒,提前去饭馆打包一些饭菜,明知隔夜菜不好,也只能凑合。

    这样的忙碌,已经十年。

    约好吃烤鸭的那天早晨,Susan突然放弃了。她微信我,说今天的空气不好,她们不能出门。她说其实本来她也想约我们吃顿饭,但是过个圣诞节,手头没钱了,工资都寄回美国老家给老人了,只能等到下次开工资。

    本来打算叫辆网约车,去接她们母女,虽然并不顺路,和烤鸭店完全是反方向,但是我知道,外教是个习惯节俭生活的群体,不能要求她们打车过来等我们。

    她们能够应聘来到中国工作和生活,通常还拖家带口。

    教学工作是临时工的性质,没有社保养老福利,只是学校签合同,一两年就换个城市,或者换个国家继续打工。

    他们告诉我,在中国工作很开心。工资不高,和他们国内教师收入一样,不过,消费水平比较低,就可以攒钱,争取回国后买套属于自己的小房子,自己养老。

    他们平时定期给国外的老家汇款,补贴家人的生活,同时还努力攒钱,去旅行。

    能够离家这么远,背井离乡出来教学,有些人是出于兴趣,而多数人只是为了讨生活。

    他们当中多数已经是中老年人,努力迎接各种不适应的挑战,饮食习惯和文化的差异,朝九晚五,工作量很大,很多人到了双休日都只想在家躺一天,没有更多精力出门去。

    有时候,也应该给我们身边的老百姓普及一下外国人这个概念。

    乔治曾经告诉我,他老家的很多中学同学,来中国旅游一次的钱都很难拿出来。

    他们羡慕嫉妒乔治这样的同学,有能力有勇气来到亚洲工作,甚至定居,那是他们向往过,却做不到的事。

    我曾经去过乔治老家的一个亲友家,那房子虽然是小别墅的款式,但是里面拥挤狭小,卫生间洗脸池的木门已经腐烂快要掉下来,客厅的沙发已经变形,坐下去就很难起来。

    电视机很破旧,还是咱们国人早就淘汰的那种14寸老式电视,厚墩墩的笨重无比。

    恍惚间,我以为自己穿越回到中国七十年代的穷人家里……

    乔治的同事里,有个加拿大老师,长得有点帅,妻子来自中国江苏农村,学英语专业。

    两口子节俭到吝啬。前后生了俩孩子,所有的婴儿用品,推车,小三轮车,全都不肯自己买,直接跟熟人同事们索要。收了大堆的礼品,也不请大家吃顿满月饭,或者百天宴。

    回加拿大探亲也从来不带一分钱的礼物,理由是,婆家说了,什么都不缺。

    这些年来,我看到的外教群体,是普普通通的打工族。

    其中也有非常敬业有能力的,也有混日子懒惰贪吃的酒鬼,还有瞒着老家的妻子,到处找寻找艳遇……

    我告诉自己的孩子们,为自己的爸爸自豪吧。由于在学校多年的勤奋敬业和努力付出,他已经得到学校的高度认可与欣赏。爸爸真的很优秀。

    还经常获得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