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中文网 > 装绅弄鬼 > 第五十一章龙啸九州

第五十一章龙啸九州

一六中文网 www.16zw.com,最快更新装绅弄鬼 !

    我发现自己走了一步臭棋,虎青岚猝然遇袭,本来平静的意识剧烈波动,一瞬间,我获得了大量的记忆碎片,几乎迷失了自己。

    与此同时,虎青岚心中的整个世界也迅速的完成了从天圆地方的小世界向真正星球的转变,这样下去,还没有等我深入展开思路,虎青岚会领先一步完成自我意识的重铸……

    我必须做点什么……譬如,找一个锚点。

    搅乳海……那里是一切的关键点。

    从上述分析来看,搅乳海,说的实际上是上古几次神战到夏商周三代的事。其中有喜玛拉雅造山运动、雪域高原的旋转、生命的毁灭与重生、上古神战,等等。

    在这里,我把注意力先放到曼陀罗山的旋转上。曼陀罗山既然是喜玛拉雅山,曼陀罗山转动,雪域高原自然也得跟着转动,亚洲也应该跟着转动。再联系前面所说的伊拉克萨迈拉陶盘上的昆仑四墟。那上面的昆仑四墟,亚洲四墟也是在旋转的,是逆时针旋转。搅乳海的神话和萨迈拉陶盘反映的内容惊人一致的!它们表明上古有一种观念,即认为亚洲是旋转的!而且是以雪域高原为中心旋转!由于雪域高原的旋转,导致四极或四维的运动,生命毁灭,然后重生。同时在《山海经》中,太阳曾经从现代人现在的东南方、南方、西北方、东北方升起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要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二种可能。一是太阳在围绕地球旋转;此外并非太阳在围绕地球旋转,而是地球自身在以雪域高原作轴心运动,从而导致四极的位移、太阳升起方位的变换。太阳围绕地球旋转的日心说,已被宗教裁判所的烤肉架证明是错误的。那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地球可能在作轴心运动,即地球可能在一个非常大的周期内围绕另一极——雪域高原作轴心运动!这就是萨迈拉陶盘反映的昆仑四墟的运动形式,也是“搅乳海”神话所说的曼陀罗山的旋转运动”,也就是极移。先民们可能早就从古神那里知道了地球的这种运动形式,并以“万字符”这种和图画书一样的隐喻方式传承给后代。对于地球的这种不可思议的轴心运动,先民们不能理解,因为见识到了古神移山填海的力量,如同龙伯族巨人一样遮天蔽日的体型,误认为是大海中的鱼在推动昆仑四墟旋转。

    甚至在人类文明发展到秦皇汉武时代,同样在《淮南子·天文训》里也有“昔者,共工与颛顼,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又《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妊水。苍天补,四极正,妊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先民们认为雪域高原为什么会旋转,是海中的大鱼在作逆时针的推动的结果。

    显然,这是古神也做不到的,毕竟体型越大的生物越需要摄入外界物质能量,现实世界最大的哺乳动物鲸鱼大部分已鱼虾为食,不是因为大块头战斗力5,而是因为食物链之间能量传递大概只有10~15%,如果鲸鱼吃海豹,海豹吃鱼,鱼吃虾,能量传递下来只有千分之几。而直接吃虾能量利用相当高,这样存活下来的几率提高太多了。在看到那条始祖修蛇驱使徒子徒孙捕食之后,我想即便远古时候应该大个头的古神,然后就因为绝地天通失去供养的附庸而被饿死了。反而越是食物链底层的食物,越是取之不尽。所以旋转的动力不可能来自于古神的**力量。说不定纳粹德国的轴心国,其轴心的意义也在于此。它明显来源于上古的极移传说和雪域高原羌人遗族的信仰。这或许就是纳粹德国所谓的寻找香格里拉的意义所在。后人认为纳粹德国从1939年开始寻找香巴拉,是相应纳粹以前的对雅利安人起源的宣传。那是受到了纳粹对神话的舆论引导,误入歧途。和寻找炎帝苑一样,纳粹德国的雪域之行绝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真相如何,我这小老百姓当然无从得知,只有留待纳粹德国的历史档案的解密了。

    或者不是无人知晓……早在周文王演化后天八卦之后,丹道最先认识到了这种涉及古神力量本质的法理,譬如……太极!雪域高原和西疆以及中间的祁连山脉它们组成的图纹,实际上就是太极双鱼的模因,伊塞克湖和青海湖恰恰是双鱼的点睛鱼眼,而且波斯高原、天竺次大陆、滇黔高原、蒙兀高原正好是太极的旋臂。这个呈万字的旋臂必须在球面投影中才可以推断出来,在平面盘呈现不了万字符号!而据说从空间站观察,太极双鱼与雪域高原、西疆的地形以及银河系的形状竟然高度相同,证明了古神是天外种族!卍字符其实也是太极。祖先为什么要留给现代人这样一个神秘莫测的卍字符?如果地球果真在以雪域高原作卍字轴心运动,就不难理解《山海经》记载的太阳不可思议的运动了。地球以雪域高原为轴心的旋转,必然引起四极的位移,太阳升起的方向也就必然要改变。我还记得希罗多德所说的太阳从西边升起,果地球果真在作轴心运动,那就必然会出现南北极颠倒,东西易位,太阳从西边升起也就势所必然,《夷族源流》所说的太阳、月亮倒着出的情况也就会跟着出现。

    据科学研究,地球南北极颠倒的现象是存在的,其周期大约是30万年。地球南北极为什么会颠倒?如果地球存在以雪域高原为轴心的旋转运动,南北极颠倒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我灵光一现,地球的极移和地磁极的位移或有某种联系。我那点可怜的科学知识告诉我,地球的磁场是一个偶极磁场,地磁极的平均位置和地理极的位置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应该是吻合的。但是1954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布莱克特,1897——1974在浩瀚的古地磁资料的研究中发现,英格兰地区古地磁极的位置竟然向西偏离地球的地理极达30°;同时三叠纪生物大灭绝时期,英格兰地区的磁倾角为34°,而现在却是65°。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布莱克特认为,英格兰陆地从三叠纪以来发生了由南向北的移动,才使得它的磁倾角由34°增到65°;此外英格兰在向北移动中,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了30°左右,才使古磁极偏离地理极30°。现在我豁然开朗,布莱克说英格兰从三叠纪以来,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了30度左右!这个旋转方向与万字符是相同的,与萨迈拉陶盘、亚洲昆仑四墟的旋转方向也是一致的!另外科学界还有一个重要发现。不同于布莱克特把地理极作为参照物的是,1962年英国一批以朗克恩为代表的研究古地磁的科学家,把每一个大陆作为参照古地磁移动的参照物,得到了以欧洲古地磁资料为依据的“极移曲线”,即磁极迁移轨迹曲线,他们把这两条“极移曲线”绘在同一张地图上,发现其形状相似,却不重合。而欧洲和北美是不可能有不同的磁极的!如何解释?他们认为是在三叠纪开始,完整的大陆发生巨大裂缝而相对位移,中间出现了大西洋。如果将北美洲在地图上相对欧洲30°的旋转,这两条“极移曲线”就重合在一起了。也是因为这个发现,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设才被科学界接受。要知道当时谷歌地图没有出现,能画出这样的地图也难得了。

    虽然我现在不是实体,没法打开手机对照现在的谷歌地图,但我发现自己的记忆力现在超强,轻轻松回想起自己看过的东西,与布莱克斯的地磁极极移曲线相对照……一如所料:一目了然,朗克恩地磁极移曲线竟然和谷歌航拍表现的太平洋海底地貌基本一致。朗克恩以欧洲为参照物的地磁曲线基本和俄罗斯远东中部山脉——太平洋中途岛——夏威夷一线的洋底地貌吻合!而以美洲为参照物的地磁曲线也和朝鲜——日本冲绳岛——帕劳群岛——巴布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斐济岛一线吻合!我心动神驰,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朗克恩所说的那两条地磁极移曲线是实实在在的两条!它们是磁极位移的结果!而且这种磁极位移造成了太平洋海底地貌的同时改变!在卫星航拍地图上其变动轨迹非常明显,也和朗克恩地磁极移曲线高度吻合。朗克恩认为那是三叠纪时,北美洲相对欧洲旋转30度的结果。这就意味着磁极位移和大陆漂移实在是有逻辑关系的。非但如此,它们漂移的方向竟然也与萨迈拉陶盘的旋转方向一致,都是逆时针方向。

    我灵光一现,从卫星航拍地图上看,东南亚岛屿的弧状分布方向与朗克恩的二条地磁极移曲线也具有高度的雷同性。这是否说明东南亚的岛屿布局也是地磁极位移的结果,或者说是亚洲旋转漂移的结果?如果亚洲旋转是逆时针的,其旋转的周期是多少?根据朗克恩的理论,我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列子》所说的蓬莱五大仙山。《列子》所述:“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禹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列子》所述蓬莱五大仙山也是漂移的,其周期为6万年漂移一次。从卫星航拍地图看,我现在可以看到蓬莱五大仙山至少漂移了四次,如果《列子》所言属实,那么蓬莱五大仙山从今帕劳群岛漂移到关岛至少是24万年前的事。如果蓬莱五大仙山最后第五次没有漂移而是直接沉没,则蓬莱五大仙山就可能始于30万年前开始漂移。

    我现在再回过头来分析希罗多德《历史》所说的太阳从西边升起的记载。埃及祭司说“从第一个国王到最后的那个海帕伊司托斯的祭司,中间总计是三百四十一世。”这341世到底是多少年?希罗多德认为341世为11340年。希罗多德的推算恐怕有错误。因为在我现在看来,短短的11340年内,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两次,又从东边升起两次。以希罗多德推算的时间计算,南北极倒转的周期只有2835年。这个周期太短,既不符合科学,也不符合现实。那么希罗多德错在哪里呢?上古的一世可能是苏美尔文明的1sars,即一世为3600年。这样341世就是1227600年,以四分之,则南北极倒转的周期为306900年,这个时间与现代科学发现的南北极倒转的周期30万年基本接近。所以希罗多德很可能出了错。他为什么会错?因为希罗多德的《历史》的资料来源有一些是源于埃及祭司的传说,而传说总会走样。埃及祭司所说的341世,共有341位国王的说法也未必准确。埃及祭司很可能像后世西方学者误认《苏美尔年表》上的大洪水前十个时代为十王一样,因为中国上古也有十纪之说,将341个时代当成341个国王了。希罗多德不深察,也误以为是341个国王,这样焉有不错之理?真相如何,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天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我一个女大学生何德何能。

    虽然告诉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我现在还是在继续推演,解析这个神秘的“卍”字符。毕竟这种情况真是千载难逢。万字符或者说“卍”字,从周文王开始被无数丹道中人研究,南北朝仙道、佛门势不两立,北魏菩提流支在《十地经论》卷十二中,译为“万”字。“万”,实不读北方话的wan,它最初实读南方粤东俚僚土话的mou,卍、巫、万三字源于高维通用语的粤东俚僚土话同音同义。在上古,从混血种扩大化的巫mou作为大洪水后大禹的九州守护者,他们的地位原本高于武士阶层,巫mou作为掌握了神力的知识阶层,在上古拥有无可避免的至尊地位,如古天竺的婆罗门就是如此。《山海经.大荒西经》也说: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fén、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现在我知道,巫咸就是雨师妾。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故上古最初只有九囿,九州九牧也只有九巫,《大荒西经》却出现了十巫,可见古神在导致极移之战后,申明厉害,不念旧恶,招降纳叛也是把握舆论导向。丹道讲化胡为佛,究菩提流支为了反击将卍译为“万mou”可谓得上古真传。我现在一直读为wan,明显是误读了。后来,后秦供奉的鸠摩罗什和玄奘将卍译为“德”字,也不是错译。因为随着绝地天通,古神失去供养,一部分转化形体失去神躯,另一部分被作为妖神陆续被杀,他们的擅长神力的眷族和混血种失去了力量,武士阶层后来地位上升,巫mou之地位下降。巫mou降而为wu,即成为两河流域“上下四方之王”法老王的祭祀体系,渐渐被架空。而五帝之后特别是夏朝内战中,混血种擅长**力量的混血种武士地位上升称帝,占用了巫之卍字,所以卍又成了“帝”。“卍、帝、德、典”四者在上古同音同义,为粤东俚僚土话一种。此“德”最初本义是“帝”,后来才转为品德、德行之义的。《左传》所述“昔夏氏之方有德也”之德,实应作“帝”解释。它不是说夏氏有德行,远方诸侯才宾服。而是说夏氏称帝时,远方诸侯宾服。这一点,我看西周时的徐堰王就知道了,徐堰王与敌国交战,对方军队过河,徐堰王自诩为仁义之师,不肯中途伏击敌军,德行不可谓不高,可最终家国不保,临终抛下一句话:“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务,以至于此。”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来都是如此。所以,仅仅以德是建不了国的,也是统一不了天下的。只有“帝”之军威,才能统一天下。

    至于甲骨文之“帝”字,原来出于“丞”,丞、臣、申也是混血种等级一种,丞本来位在帝和巫之后,称“神丞”。后来夏朝内战天下大乱,申也称帝,丞也称帝,相反原居于金字塔顶端的“巫”倒没落到“臣”,丞的地位。其实万字符也好,四方之王也好,丞也好,都源于古神,是来自于古神力量的模因,体现了混血种和上古先民探索古神力量的规律。天长日久之下,这些秘辛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矩礼法。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中在星空,帝星就是北斗星,位居中央,列星围绕帝星旋转。在人间,帝王位居昆仑,四方神拱卫之。而古神时代,最初的昏乱之后,三皇之后,自昆仑之帝,到高原之神,上下四方之神,再到平原丘陵之丞,是有严格等级的。后世既乱,巫之地位不断下降,由最高降为申,神,再由申,神降为丞,最后到春秋战国时只能称巫臣了。而原来的神、丞、申,则纷纷称帝,是以原本为“神”的两河流域之“上下四方之王”也称“帝”,到后来以至于原本是“丞”的殷商一族,也称帝,这就是我现在在甲骨文中看到的“帝”。甲骨文之“帝”实源于上古之“丞”。我臆想的虽然是三个字,然而体现的却是人类世界以前的全部历史。同样引起我注意的是,上古还有一个神秘的符号,这就是之前白虎神和雨师妾交战中,雨师妾使用的井栏。

    现在我有个推测,井栏象征的也是古神……的天庭,或者说天道。什么是天道?天地运行制度,如果对于我们这些被重力束缚的生物……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概是岁差运动。教科书白纸黑字的写着,地球自转轴是围绕天球北极作圆周偏振运动的,由于偏振,地球自转轴在天球上就划出了一个以天北极为中心的假想的大圆轨迹。这个大圆运行的周期大约是25776年,古人测算出的数字是28800年,这就是岁差运动。以古人测算的数字计算,如4000多年前的苏美尔人,天球上的大圆对应天之四方,外四方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大井栏。地球自转轴围绕此大井栏划圆周运动,每当地球运行到井栏的一端则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天球上的大圆进一步细分,以八分之,则天球上的大圆被划分为八部,28800年以八分之,则每一部为3600年,这就是古苏美尔文明1sars为3600年的来历。地球自转轴每划过天球上的一部,历时3600年,意味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在上古,岁差运动应该被古神视为宇宙间的大秘密。对于古猿部族来说,如果找到了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古神这些天外种族的来历,他们导演的世、纪的交替,人间的祸福,也就莫不与焉。所以历朝历代都严禁民间修持天文,以司天监等严格控制所谓的天道,是不是在隐藏古神天庭的秘密?

    我还记得岁差运动的中心是天北极。北极星位居中央,在上古,北极星被视为帝星,北斗七星为帝车,列星环北斗而旋转。在人间,帝王模拟北斗的运动,黄帝于昆仑四墟分封四岳,即四巫,此四巫之盘即两河流域发现的所谓“上下四方之王”,四巫成了天或帝的代言人,帝则稳居地球之巅——雪域高原。此四巫,上古称四面,即后世所称四岳。《御览》引《尸子》所述:“子贡问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也。’”这里子贡把黄帝当成了一个怪物,以为黄帝有四张脸孔。孔子倒没犯糊涂,孔子说黄帝四面是指黄帝派四个人治理四方,此四人称为四面。孔子其实也没说清楚四面的来历,其实四面就是四岳、四巫。四巫之设,模因的是天体的运行,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一句话,卍、上下四方之王之巫、丞,申,三字之源,源于古神,法乎地理,行于政治,体现的实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四岳最初是黄帝近臣,大概是给四个儿子留的位置,可惜家门不幸,黄帝诸子都不成器,后来大禹重整九州,覆盖了亚洲、阿拉斯加和北非埃及,因此沿用炎帝一族之前的设想以九州之牧分而治之。除《山海经》外,九州之说,最早见于所谓孔子所著的《尚书》。然这尚不是九州的最初来源。

    按照南北朝《华阳国志》所述:“昔在唐尧,洪水滔天,鲧功无成。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按《华阳国志》的说法,上古唐尧之时,洪水滔天,鲧治水无成,大禹继之,疏导江河,分封天下,依古时之九囿而分置九州。说明禹之九州来源于更为遥远的九囿。九囿为何?九囿,源于《山海经》中的九丘。丘字维度通用语粤东俚僚土话jau,九囿就是九丘,即《九丘》、《八索》的“九丘”。九丘为哪九丘?《海内经》所述是:“陶唐之丘、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按维度通用语音读,也就是有唐囿、苏丹囿、蒙人囿、昆吾囿、黑白囿、轩辕囿、三危囿、武夫囿、三苗囿。按《海内经》的说法,此九囿是炎帝节并所创设。九州之源,尚矣。此后大禹依据上古九囿,又分全国为九州。《华阳国志》也说:“《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後,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这则内容和《春秋纬》的内容相同,可见《春秋纬》来源于《洛书》。现《洛书》已失传。《洛书》上已载有大九州,人皇兄弟九人分治之。这就是九州的来历。当然,据古今研究者得出的结论,《禹贡》最初的九州是大洪水之后核心根据地,的不出春秋战国时晋、冀、鲁、豫、徐、扬、荆、梁、燕的范围。较之于今天之中国,已小很多,更不要说较之于整个亚洲了。

    而按照《山海经》,大禹治水、弑神,趁机以“自古以来”名义攻伐很多方国,足迹所及比《禹贡》九州大多了。按照《大荒南经》记载的,“禹攻云水,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按照《山海经》抽丝剥茧,此云水国在赣西怀玉山一带。上古怀、云同音,如粤东话二者就音近,读wai。又《大荒西经》记载的,“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按照《山海经》抽丝剥茧,此共工国山在秦岭一带。又按照《大荒北经》记载的,“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此“禹所积石”即《海外北经》“禹所积石之山”。《海外北经》所述:“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按照《山海经》、《大荒北经》抽丝剥茧和《海外北经》抽丝剥茧,此禹所积石之山在内蒙兀高原东部。《大荒北经》又载:“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鞈,jiá,修鞈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按照《大荒经》抽丝剥茧,此毛民国在贝加尔湖一带!又《中次三经》记载的,“青要之山,实惟帝之神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tián渚,禹父之所化。”青要之山在贺兰山以西,此处之驾鸟即羌人之祖先神,后西方译为china。我寻思着,这应该是西王母一族的禹父不知是否与禹有关。倘禹父为禹之父族,则大禹的父族最初在贺兰山一带。又《海外北经》记载的,“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jué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此处之九山即《西次二经》之“高山”,按照《山海经》抽丝剥茧,高山在后世的六盘山以西。九、高上古同音,现南方人仍读九为“高”音。是可为证。

    仅从上述信息我现在就可以推断出,《山海经》中大禹的疆域至少南到赣西怀玉山,北到贝加尔湖。而禹之子夏启则更是深入到了西亚。《海外西经》所述:“大乐,yé之野,夏启于此儛,wu《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yi,右手操环,佩玉璜,huáng。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按照《山海经》和《海外西经》表述顺序,此大运山在后世的里海之南。《大荒西经》所述:“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shāo》。”开、启上古本为一类,为中国粤东语音。此处夏后开即夏启。按照《山海经》和《大荒经》抽丝剥茧,此处天穆之野在地中海一带!从上我现在可以推断出,大禹之夏族统治范围确实遍及亚洲。上古神战之恢宏广阔确实远远超出了我现在的想像!由禹、启之疆域可知,禹之九州确为大九州。战国邹衍“大九州”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事实上,我对阴阳家的认识原本是来自于日本acg,后来来自于《秦时明月》倒是从石苓人那里知道,大九州之说,源于战国末期齐人邹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谈到邹衍时说:“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这就是邹衍的大九州,可以说他是禹、益以后,放眼世界的第一人。后《淮南子》和《河盘括地象》也提出了不同于《禹贡》的九州之说。按照《淮南子.地形训》所述:“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汉代纬书《河盘括地象》也说:“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邛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比较《淮南子》和《河盘括地象》,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各州之名略有差异。《淮南子》和《河盘括地象》中的九州是臆说吗?恐怕没有这么简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神州之说,除邹衍、《淮南子》、《河盘括地象》外,佛经中也有此说。据佛经记载,须弥山腰有一山,名乾陀罗山,山有四山头,四天王各居一山,护一天下。四大天王,为帝释之外将,故又称护世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居须弥山黄金地,守护东胜神州;南方增长天王,居须弥山琉璃地,负责守护南瞻部洲;西方广目天王,居须弥山白银地,身为红色,穿作战服,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赤龙,即《山海经》中的操蛇之神,负责守护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又名毗沙门,多闻多识,以福德名闻于四方,居须弥山盐花地,守护俱卢洲。提到佛经,不要以为好笑。佛经中有历史的真实,有大学问!佛经中提到的广目天王、持国天王、帝释等在《山海经》中均有记载。须弥山又译苏美卢山,sumeru,佛教指今昆仑山。《起世经》所述昆仑山脉山腰有一山,叫乾陀罗山。乾陀罗山在哪?就是《山海经.西山经》首经中的皋涂之山。乾陀罗山的“乾”,读“干”。“干陀罗山”之快读就是“皋涂山”,而皋涂之山正在昆仑山之东、横断山脉半山腰。佛经《起世经》中的神州,在乾陀罗山的东面,那么也就是在云、贵、川东南一带。这与《淮南子》所说的“东南神州”地理位置是吻合的——神州在东南方。

    同时按照《《河盘括地象》记载的,“地中央曰昆仑,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其中有五山,帝王居之。”这三本古籍都一无例外地指明了神州就在滇黔川及湘南一带,这是有别于邹衍所说的“神州”的。《河盘括地象》所述滇黔川之神州有五山,为帝王所在地!既然神州的位置在东南之滇黔川一带,那么南部瞻州自然就在南亚次大陆了。西牛贺州自然也在天竺之西,即大月氏至波斯和两河流域、北非一带。北部俱卢洲,另有俱卢之战自然就在雪域高原之北。帝释天稳居中央雪域高原!由此我现在看到,佛教中的帝释天并不是在天竺,而是在中国的雪域高原。我现在对比《起世经》中的四大部洲与《淮南子》的九州。二者除神州相吻合外,“冀州”与“俱卢洲”种同,涿鹿即在此州。《起世经》与《淮南子》二者或有某种渊源,但无相关资料,具体不好说。这至少说明《起世经》”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中的四大部洲绝非神话,而是有渊源的。如果是这样,《起世经》揭示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帝释天时亚洲是统一的!四大部洲只是帝释天的四大守护天王。四大天王并不是我的臆想,只是神化了而已,他们与上古中国之四岳或四巫执掌职能是相同的。

    而据中国古籍记载,黄帝至尧时有四岳,四岳即四巫,也是分掌东、南、西、北四方。所以,古神文明的中心区域其实不在现在人类学认为文明萌芽所在的非洲,而在雪域高原和昆仑四墟,那时的帝和神都在雪域高原和昆仑四墟,作为地上神国。《西次三经》的昆仑之丘只是“帝之下都”,贺兰山附近的青要山也只是“帝之神国”。开明帝的“海内昆仑之墟”也只是“帝之下都”。从《山海经》反映的帝都来看,昆仑四墟即四巫之都,都是帝之下都,真正的帝都还在昆仑四墟之上,这就是雪域高原上空,天地之交际一线!具体位置在哪?

    我冥思苦想,不仅是帝释天,自炎帝以来的五帝,实则上都统一了亚洲!他们都是通过卍字符或上下四方之王的结构形式,以分封制的方式对神和丞进行控制的。而且帝释天是实有其人,他就是舜帝,即《山海经》中的乘厘!这并不是我的臆想!这个石破天惊的结论当然不是仅仅基于帝释天,大禹既然铭九洲于九鼎,伯益又作《山海经》,那么大禹之九州就必然等同《山海经》疆域,大禹九州一定是覆地球磁场洲和北非埃及、苏丹一带以及美帝的阿拉斯加的,其疆域之广阔,远非《禹贡》局限于今黄河、长江流域之九州。《禹贡》之九州是怎样的?按照《尚书.禹贡》记载的,“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或者可以推断出,《禹贡》之九州没有超出黄河、长江流域,它与真正的大禹九州可谓相差十万八千里。我现在再来看《周礼.夏官.职方氏》之九州:“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由此亦可发现《周礼》的九州也远比《淮南子》的九州要小。且《周礼》时的冀州已非大禹时的冀州。大禹时的冀州包括现在的西疆、外蒙、内蒙、甘肃、秦西和晋西。《禹贡》、《周礼》之“冀”为今晋西、秦西。今之“冀”,唯“晋西”矣。诸如此类名与实之变迁,让我心惊。所谓的《禹贡》之九州与《周礼》之九州大体相同,不同的是《禹贡》多了一个巴蜀的梁州,少了一个幽州;多了一个徐州,少了一个北方的并州。它与真正的《山海经》记载的大禹活动范围要小得多,远非大禹时的地理!

    《禹贡》出于《尚书》一书,据说《尚书》为孔子所作。《尚书》开篇《虞夏书》,中承《商书》,终于《周书》。书名虽“尚”,然对尧帝以前上代的事绝口不提,与其说叫《尚书》,不如叫《三代书》更合适。为什么《尚书》不言黄帝?是孔子不知道尧帝以前的事吗?不是。因为从公元前一世纪的《大戴礼记》看,其《五帝德》、《帝系》篇记载宰予问孔子五帝之事,孔子言黄帝、颛顼、帝喾事彰彰可考,足见孔子是知道尧帝以前的历史的。石苓人说有些学者把《禹贡》的九州和考古学上的古文化区域联系起来,认为考古学上的文化区域与《禹贡》九州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九州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区域,因而《禹贡》是可靠的。他认为其实这个结论形成的逻辑本身就有问题。文化区域固然存在,但它的存在,并不能证明它就是大禹时的九州,现在发掘的考古文化区域充其量只能证明它可以对应小九州,它并不是《禹贡》真实性的充分条件,更非大禹九州的充分条件。

    对比复原后的《山海经》、《禹贡》九州和《周礼》九州、《淮南子》九州,我现在惊异地发现,《淮南子》的九州倒是更真实地接近《山海经》。至于战国邹衍所说的大九州,则更是宏大,完全是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意义上的九洲了。是不是可以肯定,《禹贡》系成于西汉初,西汉人不知道大禹时的地理,不懂《山海经》记载的大禹活动范围是如何广阔,纯粹以当时的地理和对上古的理解炮制了《禹贡》一书。大概《禹贡》成书时,巴蜀在当时统治范围内,而《周礼》所谓的北方并州、东北幽州不在国境之内。考汉、秦、周之疆域,只有西汉初符合这种情况。所以《禹贡》应成于西汉初,而且是西汉人所杜撰的。只不过邹衍提到有九大洲,而我现在所知只有亚洲、欧洲、非洲、南美、北美、澳洲、南极洲七大洲。另二大洲是什么?它们在哪?在公元前2100年前后,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竟然使得上古历史几乎完全湮灭?非但如此,公元前2100年以后,人类的地理认知和绘图技术竟然出现了大幅倒退!只是到近代人类的地理认知水平才开始有了超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天灾?瘟疫?还是夏朝内战等一系列战争造成的?不管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在公元前2100年前后,人类历史上一定发生了非常重大的事件!正是这一事件,导致了文明的倒退!

    现在考古学家在平原和丘陵发掘的文化,实在上是上古神战幸存者的边区文化和大洪水后幸存者建立的文化。在大洪水多发的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文明的中心在昆仑四墟和雪域高原,而不是在我现在所知的黑非洲!邹衍所说的另二大洲是哪两大洲?是不是五仙山之一,或者帝都和幽都?它们是西方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吗?是太平洲吗?我不知道。但按照《山海经》和罗赛利地图,远古确实有大陆沉入了海底!不仅如此,亚洲的大河都是呈逆时针发散状流注大海的!如果看一看亚洲的地上神国疆域,天竺河、恒河、伊洛瓦底江、湄公河、红河、长江、黄河、叶尼塞河、鄂毕河、额尔齐斯河、锡尔河、阿姆河、喀布尔河,这些大河都是以雪域高原和西疆为中心,向周围以逆时针方向呈发散状流向大海的!亚洲的山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地貌?这些难道不是二次极移影响了造山运动的结果吗?如果不是旋转的结果,还有什么力量能够将亚洲的山、川塑造成这样一幅形象?

    既然东南西北在不断变动,南极、北极也一定在跟着变化!东极、西极也一定在跟着变化!这不是极移又是什么?关于太阳改变运行轨迹的记录不仅《山海经》有记载,《夷族源流》也有记载,“远古的时候宇宙忽然颠倒了一次,日月都沉没了,天翻地覆之后,日月倒着出。鸭子头碰到天顶,蝌蚪在天边游玩,凡是有生命的一天之内都消失了。……只剩下笃米俄住在洛恒山。”洛恒山在哪?如果用粤东俚僚土话读,就是《南次三经》的鹿吴山,其地在拉萨附近!

    此外另一种文明……希腊神话中也有揭露真相,阿波罗之子法厄同向父亲要求驾驶带翼的太阳车,任性的年轻人驾车狂奔改变了故道,狂喜中手足无措,太阳车失去了控制,大地受尽炙烤,大火蔓延,耕地烧毁人的皮肤,烤成了黑色。乱窜的烈焰,烧着了法厄同的头发,一团火球飞旋而下,泉水女神埋葬了法厄同,福玻斯陷入深深的后悔!这则神话明确指出,太阳“改变了故道”,也就是说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法厄同“驾车狂奔”,表明太阳是在加速运行!这也是当时发生了极移的记录……极移机制的因素包括太阳、月球引力和大气、海洋等的作用,后羿射日、法厄同狂飙……古神的战争变成了相传几千年的神话,在文字没出现之前,历史就靠古猿口耳相传,口头传说是上古先民向后代传授知识的载体。

    世人看不懂,附会解释之,就成了后世的神话。所以希罗多德的记载并没有错,《淮南子》的记载也并没有错。错的是世人的观念和认识……谁能想到古神这种外挂的存在!从《淮南子》来看,十日并出引发的极移会引发火山爆发,会引发陨星坠落,会引发地球的板块运动,会引发大洪水,还会由于社会动荡而引发古神引领附庸的战争!四极废就是说原来的东南西北乱了,不起作用了。这也就是《尚书》所说的“废时乱日”。九州裂呢。是说二叠纪古大陆九州分离,也就是说出现了地裂或板块运动。那后羿射日,就是在发生在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和第四次生物大灭绝之间。

    古希腊神话《欧罗巴》说,腓尼基国王的女儿欧罗巴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世界的两大部分亚细亚和对面的大陆变成两个女人的模样在激烈地争斗,想要占有她。其中一位妇女非常陌生,另一位妇女亚细亚非常热烈渴望得到欧罗巴。天亮后女伴们把欧罗巴引诱到海边的草地上,海神波塞冬有一件漂亮的长襟裙衣,以前她把它送给了热恋中的利比亚,现在又送给了欧罗巴。欧罗巴非常高兴,跑在同伴的前头,奔到了海边的草地上。然而宙斯迷恋上了欧罗巴,就化作一头漂亮无比的公牛引诱欧罗巴骑上了他的牛背。欧罗巴骑上公牛后,公牛慢慢向海边走去,最后加快了速度奔跑前进,突然跳进了大海。海水从公牛身旁缓缓流过,欧罗巴生怕弄湿了衣衫,竭力提起双脚,公牛却像一艘船一样,平稳地向大海的远处游去,不久海岸消失了,公牛驮着欧罗巴向远处游去,周围永远是无边无际的海水,后来他们来到了远方的海岸,公牛爬上陆地,来到一棵大树旁,公牛让欧罗巴下来,自已却突然消失了。

    这时一个陌生的男人出现在她的面前,说他是克里特岛的主人,请姑娘嫁给她。姑娘答应了,宙斯实现了自已的目的,又像来时一样消失了。姑娘后悔失节于陌生的男子,女神阿弗洛狄忒告诉欧罗巴说把她带走的是宙斯本人,此后欧罗巴将成为女神,收容她的这块大地从此就以她的名字命名,叫欧罗巴。欧罗巴默认了自已的命运,与宙斯生下了三个强大的儿子:米诺斯、拉达曼提斯和萨耳帕冬。米诺斯和拉达曼提斯后来成了冥界判官,萨耳帕冬则成了小亚细亚吕喀亚王国的国王。

    长期以来我们这些小女生只是简单地把它当成爱情寓言。现在我知道,那些古代先贤可没有兴趣和你讲神话,他们其实是在向世人隐晦的传递统治者古神信息,这则神话说的并不是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而是说的亚、非、欧三大板块的运动!故事说妇女亚细亚和一位不知名的妇女想要得到欧罗巴,这表明亚洲和非洲当时在和欧洲板块碰撞,特别是亚洲板块,远古时其地形就是公牛的形状,公牛指的就是亚洲,它事实上是隐喻上古亚洲板块曾挤压欧洲板块向西南移动,使欧洲滑近了非洲板块,致使美女欧罗巴出现在“陌生的男子”克里特岛面前。这意味着克里特岛远古时离欧洲要远,同时海神波塞冬的那件连襟衣裙其实就是一狭长的岛屿,上古它与北非利比亚是连成一体的,后来整体下沉了。无论是欧罗巴的神话,还是搅乳海的神话里面,正是揭示了亚洲板块的旋转,导致亚洲板块向西南方向挤压欧洲板块,作为搅棍,曼陀罗山飞快地转动,“落有鸟雀的山上大树,彼此猛烈地碰撞不停,接二连三地倒下山峰。大树巨木互相磨擦,燃起大火一片通明,噶然间照亮了曼陀罗山,如电光弥漫暗蓝的天空。”“形形色色的各种生物,它们的性命统统丧失。”再看前面的萨迈拉陶盘,那上面的模因表达的不正是昆仑四墟的卍字旋转吗?

    要知道,卍字符绝不仅是萨迈拉陶盘有反映。中国的万字符,目前知道的远在公元前7600年至公元前6200年时的彭头山文化时期就已出现。马家窑文化也出现了卍字纹,其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辽宁敖汉旗石棚山墓地出土的小河沿文化陶器上发现有七个刻划和绘制的“卍”形符。内蒙乌拉特后旗卜尔罕盘山的岩画、西疆沙雅出土的汉魏时代的人工蚀花石珠上也都有“卍”形符号的发现。萨迈拉陶盘上的万字符也出现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之间。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都出土过年代久远的万字符。可以说万字符是一种世界文化现象,那是远古祖先留给后代的最宝贵的遗产。亚欧板块运动时出现了大洪水,地中海北部岛屿下沉了。米诺斯和拉达曼提斯也下沉了。如果当时的人类没有亲历神战,从领袖古神那里了解到地球的板块运动,他们能杜撰出一个这样的世人现在才知道的地球板块运动的神话吗?所以,这是先民的亲身经历,上古本就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只不过那时候的上位者不是人类。那么“天不兼覆”呢?天不兼覆,就是说天破了,所以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天会破吗?在古人看来,天确实是破了。

    为什么?因为天上有东西掉下来了。什么东西?陨星或慧星!神战导致天上有天体掉下来,譬如我看到的流星箭雨,不是天破了又是什么?所以才有女娲补天!“地不周载”呢?大地不能完全承载万物。这是什么意思?大地承载不起啊。就是说有山川沉陷了,甚至可能有幽都所在的大陆沉没了成为海底遗迹!“火爁炎而不灭”呢?火,可能指天火,也可能指地火,当然也可能是森林、草原火灾。

    天火不是霸天虎,就是陨星燃烧降下的火;卦象地火明夷最初就是指火山爆发;有天火、有地火,当然免不了森林、草原火灾。所以“火爁炎而不灭”。从《淮南子》记载的“积芦灰以止妊水”这一句来看。芦灰是什么?一直不明。其实它可能是火山灰,当时可能出现了类似于核冬天的火山爆发现象。“水浩洋而不息”呢,这就是大洪水了。但从女娲洪水后尚能炼铜这一描述来看,这次洪水对于古猿相当于传说中的灭世大洪水,但还不足以吓阻古神,接下来的战争愈演愈烈。“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可见一斑,古神或者化身原型,或者统帅麾下混血种和部族,征战天下,他们也就是修蛇、大风、凿齿等部族的祖先神。而世人看到的《山海经》是对原图画书编译后的结果。编译者当时的四极不是图画书当时的四极,而是四极极移,古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时代,所以,《山海经》译成神话时需要对原图方位订正。校订者保留了前人极移前的记录,又将极移后的方位订正并冠在每一座山的前面,并加上了里程。这样的例证在《五藏山经》中所在皆是,如果理解不到这一点,一味以当今的方位解读《山海经》,如此,是不可能复原《山海图》的。

    《山海图》最初的记录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刻在玉石版上的。在中国古籍中,黄帝、尧帝、大禹都有发现史前玉石版的记载。按照《初学记》、《御览》、《帝王世纪》等书记载:“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水,七日七夜色,鱼流,始得图书。”这是黄帝时发现史前图书的记载。又据晋朝张华《博物志》记载:“帝尧在位,圣德光洽。河洛之滨,得玉石版方尺,图天地之形。又获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记天地造化之始。”张华是晋代最博学的学者,他肯定是看到了常人没看到的资料。《博物志》的记载表明,帝尧之时,在河、洛一带发现玉石版,上面铭刻了天、地的形状,又发现金色璧玉,上面有文字,记载了天地形成时的情况。玉石版方尺“图天地之形”,“地之形”好理解,就是地上神国版图。天之形是什么?天有形状吗?“天之形”就是天象图,也就是星相图。“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这分明是上古文字图书,需知《博物志》所述帝尧发现的是文字书,不是图书——上古之图书就是以“图”画成的书,它和后代的“图书”概念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在帝尧之前就有文字了……现在我知道,那是那些天外种族所在维度的维度通用语演化而成。

    而这些玉石版和金璧,就是《山海经》的资料来源。黄帝之后的尧帝、帝禹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将当时的历史地理及其它知识刻上玉石版,藏之名山,沉于河洛,形式上是封禅或祭河,然而实际上却有意无意中保留下了上古秘辛。这就好比在没有**权的时代,一个人要给恋人写情书:“梅兰,我爱你。”他因为不希望公之于众,又要表达信的内容,他会怎么写?他可能会画一枝梅,画一朵兰花,又画一只鹅,一片艾叶,一块泥土。

    不明就里的人自然不知所云,但是从寓意上世人就可以知道,原来信的内容是“梅兰我爱你”。当然,他也可能画一把戈代表“我”。这就是中国古史相传的“河图玉石版”。祖先们留下玉石版,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辅助记忆。世人收集到河图玉石版,就加以整理、修订,如此年复一年,代复一代,从绘图到结绳记事是进步,但这样的记载多了,人们可能会觉得画画太麻烦,就将画不断简化成图案。时间久了,图案就慢慢固定下来,这样就形成了文字。所以,文字记录的其实是语音,语义是通过语音实现的。任何地方,包括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在内,只要有文字,它最初一定是象形图案,而且是表音的象形图案。哪怕是南极洲,如果发现了远古文字的话,它也一定是表音的象形图案。这是人类文字发展的规律。

    由于图案符号最初都是表音的,后来图案不断简化,如果一直按此模式发展下去,就会线性化形成拼音文字,如西方的拼音文字就是如此。西方文字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彻底,最终创造出一种摆脱了线条,摆脱了形和音的语言——这就是计算机语言,所以计算机首先出现于西方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中国文字就不同,它在最初拟音图画的基础上,最后走上了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的道路,最终形成了世人现在看到的文字。东、西文字从此分道扬镳。但纵然如此,无论西方的拼音文字也好,中国的文字也好,最终还是要通过音表现出来。离开了音的人类文字,不是计算机符号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文字记录的其实是语音,只有通过语音,世人才能得到语义。这一点世人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看到。譬如一个不识字的人看家书,他横看竖看都是看不懂的,但是如果有人读给他听,他马上就明白了信的内容。再如我看到的抗日神剧中,有的首长不识字,首长说一句“念”,下面的人就念给他听,首长马上明白了文件的内容,并据此发号施令。由此可见,文字记录的并不是义,而是音,义是通过音来实现的。

    哪怕是文字已经成熟了的先秦古籍,如果不了解字音,要理解字义是不可能的。例如,中国古籍中很多字,世人都认识,但是世人不知道它的意义。为什么?那是因为世人不知道它的确切一种。举个例子,《左传.宣公三年》所述:“昔夏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这一句最后的“用、协”和“休”是什么意思?因、和、佑啊。为什么是因、和、佑的意思?那是因为古时它们是同音字,而且是中国南方的语音,在粤东俚僚土话中,“用”与“因”、“协”与“和”、“休”与“右”均同音,属同音通假。只有到了信息时代,语言才可以脱离形和音。但这是机器的语言,是机器的符号,不是人类的文字符号。人类的信息,最终是要通过音来表达的。除非人类发展到了显意识传感,人类才可以彻底不依赖语音。人类的语言,无论拼音文字还是象形文字,一定得通过音,才能得到义。音和义的关系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一定的音就代表一定的义,音是义的载体,义,意是通过音来实现的!

    图画书,图书出现以后,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就是图画,图画实际充当了录音机的功能,图画表现的是音,由音而生义,所以理解上古图画书一定要从音上理解。一个浅显的例子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至少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形成,几百年来,欧洲学者一直在设法破译埃及纪念碑铭文上的象形文字,一直不得其门而入。直到1822年,一个叫吉恩.弗朗索瓦.商博良的青年就是从埃及象形文字的图案所代表的发音,开始破译古埃及帝王名字,最终取得突破,成为古埃及语言学之父。《山海经》的文字,大量的是对图画的描述,表明《山海经》之前就是一部图画书。这就是《山海经》能够记录下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前的历史地理的真正原因。这些河图、玉石版就是《山海图》的前身。后来帝尧整理,大禹时又有补充,并铭于九鼎,伯益据以成书,这就是后世的《山海图》和《山海经》。

    此时此刻,将超感官中光辉无比的‘白虎之血’影响导入,以观沧海,我看到了……风!阿拉斯加湾上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一个直径数百公里的低压气旋正在缓缓转动,巨大的旋臂带动风云激荡,气旋中心的密集云层里,雷暴的闪光彷佛能够撕裂长空,同上空宛如长虹经天的极光交相辉映。地球继续向西转动,沿勘察加半岛海岸线,巨大的冰川在互相挤压力量中造就出无数更小块的冰川,沿海岸线随着季风水流的推动前行,由于海岸线的不对称性,使得带动冰川的水流形成巨型的环状涡流。

    在显意识中用潜意识投影出来的我,并未首先选取与‘白虎之血’拥有,理论最大亲和性的神力,作为尝试下的载体和激活。而是选择了由于个人倾向问题,质量和操纵性都更强的超感官能力……或者说,以磁场力量取得的超感官。展现在我超感官能力之前的,是何等蔚为壮观的天地大美。当一个人站在这个高度,有机会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大自然的浑然天成,时空造化的大气磅礴,无尽岁月的雕琢,天地伟力的碾磨,只会让人油然而生无尽的敬畏,面对原始淳朴,面对万千变幻,体会巨匠的手笔,鬼斧神工的气魄渐渐地,即使闭上眼睛,那种自然之美、风景之美、颜色之美、形态之美,如同意识中的烙印,历历在目。

    是的,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和清晰的感知到。磁场力量与‘白虎之血’的每一分接触,深明投入与产出间关系的我,并未选择更安全的直接性碰触,而是选择了相对更危险的一种方式,那就是以凝练的阴神作为超感官能力推动磁场力量的载体,对白虎之血进行尝试性接触。以统御集体无意识和元意识之海来构成生命的基因螺旋,在回朔逆流的风浪之中,冲破物质与生命的界限,将集体无意识与地球的星体磁场融为一体,形成我崭新的生命磁场,将众生亿万年沉淀的意元意识洋烙印进我自身的每一处物质组成,

    随着地球的转动,脚下的世界在不停变换。深蓝的海域,银白的冰川,瑰丽的环流,无不显现出天地造化才能成就的神奇与壮阔!还没有等我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却突然发现即使闭着眼睛,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也能无比清晰的出现在脑海中——不是记忆中,而是真实的在意识中呈现:无论自己看向任何一个方向,无论想远观还是细查,都像是蒙太奇镜头一样纤毫毕现。短暂的震惊过后,我立刻明白:这是在自己的元意识中,而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正是地球磁场同自己意识对接的映射。我的意识融入地球的集体无意识。我的意志则贯穿天地一切生灵过去未来,刹那间,整个地球数十亿年被古神粗暴干扰的生命演化进程,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我的意识之中徐徐展开。

    在它面前,个体显得如此微不足道,雄心,野心,争霸之心,求胜之心,统统被涤荡殆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亿万斯年转瞬而过,多少一时豪杰,多少天地主角,然而天地万物只在按照自己的轨迹默默前行,在时空与量子逻辑中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这种天地的力量,古神的力量时间不知不觉间流逝,下面是人类的时代。严格的说,这个世界本来根本没有碳基生命当家作主的余地……

    长期以来,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关于历史周期之说,即认为历史并非是线性的,而是周期性的产生和毁灭,时间并非线性的而是循环的。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历史是螺旋式前进的,真相如何,这就得研究文明的源头和历史的进程。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气候的变迁是有周期性的,地球磁极的转换也是有周期性的,天体运行也是有周期性的。周期性可以说是客观规律之一。历史也有周期性吗?如果有,这个周期是什么样的?引起这个周期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历史并非与世人的现实无关。现实来源于历史,并且将成为新的历史。伟大领袖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司马迁研究天体的运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就是说,天体的运行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1500年为一纪,4500年完成一个循环。战国韩非子更是指明了这个循环的周期是4560年。但司马迁的天体运行周期并非中国关于天体运行规律的最早记录。事实上,早在司马迁之前中国就有天体运行的周期理论,《周髀算经》所述:阴阳之数,日月之法,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生数皆终,万物复始。”从《周髀算经》看,《周髀算经》比司马迁的更具体,而且《周髀算经》在4560年的周期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31920年的周期。这个周期一满,“生数皆终,万物复始”。

    这种历史周期论不独中国经典有记载,佛教也有,而且其周期更是宏大。佛教中的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每一小劫为万年;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为3.3596亿年;80个中劫为一大劫,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共268.768亿年。所以无论中外,无论亚洲和美洲,都有这种历史周期论。只不过《周髀算经》和司马迁的天体运行论较之佛教经典更具体而微而已。《周髀算经》和司马迁的天体运行论不仅有周期,而且大周期中还套着小周期,小周期中套着更小的周期,环环相扣,循环不已。地理老师告诉我们,不要以为司马迁仅是史学家,古时的史官是身兼天官之职的,并且是世袭的。世袭是因为天文观察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进行,非世袭不能传承天文。他们的结论往往是几十代人实际观察总结的结果,是值得重视的。

    根据天人感应理论,天道如此运行,作为人间的历史自然也如此发展。周文王灭商纣前,手下大臣多次劝他出兵灭纣,文王就是不为所动,说你们啊还是太年轻,不知道人不但要主观努力,还需要知道历史的进程……也就是天命,此刻时机未到。什么是天命?天命就是天机,就是星相。上古之帝王往往是星相学家,非后世武夫之可比。周文王等待的就是一个五星聚会的时机,可见周文王是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这一天文现象的。五星聚一出现,可能会引起天文、地质的变化,有时自然灾害也会相应增多,人心就会不安定,加上舆论造势的影响,其所引起的社会心理震荡是非常巨大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周文王籍此高呼,午时已到,挥戈一击,就彻底终结了商王朝。现代历史学家关于武王伐纣的时间一直得不到确证,直到美帝一个学者运用天文知识,计算出公元前1046年为五星聚出现的天文时间。

    自此,武王伐纣的时间才得到确认。可见,在天文学界,天体的运行确实是有周期性的。那么历史呢?也有周期吗?古人相信是有周期的。自商汤于公元前1598年建立到周文王在位,时间接近500年;自文王,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之后到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历时近500年;孔子之后,孟子更是就扳着指头数年份,“五百年圣人出”,可见自周文王到司马迁,先贤相信历史是有周期的。真相真的如此吗?推动历史周期进程的力量又是什么?现在我找到了,答案就在《山海经》中。